只有随着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的逐步落地,比特币的命运才会真正明晰。至于其他林林总总的代币,恐怕都会随风而逝。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央行终于对ICO融资重拳出手。 9月4日,央行联合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以及保监会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明确表示,发行代币形式,包括首次代币发行(ICO)进行融资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要立即停止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对于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做出清退等安排。 “看不懂”的技术创新打造暴富神话 不知道什么是ICO,比特币总是听说过的吧。 诞生于2009年的比特币,短短几年内价格从0.5美分暴涨至4500美元以上,仅2017年8月单月上涨幅度就高达65.2%。 作为ICO的典型,比特币的暴涨代表着的也正是ICO的暴富神话。 没有实体产品,甚至连样品都没有,只靠一本白皮书,一个“极大地提高了智能商业开发效率”的项目,通过ICO平台,5天时间就融到了1.85亿美元。而全球收益最高的ICO项目以太坊/以太币,尽管期间也有过瞬间几十倍的秒崩,但自2014年7月募集至2017年7月收益仍高达740倍。 这一系列近乎耸人听闻的财富数字,迅速将数字代币、区块链、ICO等原本极其小众前沿的技术概念扩散至普通民众。 据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2017年上半年,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共计65个,累计融资规模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另有财经媒体汇总各ICO平台的数据显示,仅在8月,ICO的筹款额就达到约50亿元。 浏览各大ICO平台可以发现,近期发布的项目大多都能迅速募集不菲的资金。然而令人汗颜的是,不才小编对其中的项目介绍基本看不懂,这些介绍中充斥着“智能合约”、“泛娱链”、“能源链”、“区块链”等极为晦涩的专业词语,看不出项目商业模式的最终落脚点。而小编采访的多年从事IT或投资的专业人士也表示“不懂”,虽不敢断言为骗局,但至少属于尚未落地的前沿技术。 或许正是因为普通人“看不懂”,让这一仍处于探索期的新技术概念成为全新的融资诈骗工具。相关报道显示,央行调查得出的结论:“90%的ICO项目涉嫌非法集资和主观诈骗,真正募集资金用作项目投资的ICO,其实连1%都不到。” ICO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ICO本质就是一种以新兴的数字代币(比特币、以特币为主)为媒介的募资方式,初创企业向投资者发行基于区块链的代币,以换取比特币或以特币,新发行的代币就像新公司的股权,让持有者有资格获取公司红利。相比来看,其与股权众筹并没有本质区别(附表),但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项目更为鱼龙混杂,甚至成为不少传销诈骗的敛财工具。
对缺乏专业背景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很难理解支撑ICO的“以分布式、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不可以伪造篡改为特征”的区块链技术,以及公司募资后要发展的项目,但参与ICO的基本运作流程并不复杂(图1)。
图1:投资者参与ICO项目流程 投资者先在虚拟币交易市场按照当日牌价购买比特币(或其他目标募集数字代币),然后在ICO发行平台,用比特币(或其他目标募集数字代币)购买ICO项目发布的代币。如果参与的ICO项目代币价格上涨的话,投资者就获得了账面收益。当然若想将这笔收益兑现成可用于日常消费的货币,则需要将ICO代币转化为比特币(或其他数字代币),再在虚拟币交易市场按照当日牌价卖出持有的比特币(或其他数字代币)。 在这一交易过程中,每个交易环节的价格都处于暴涨暴跌的可能性之中。而且,交易能否顺利进行也面临着来自监管政策、市场等多方面的风险,对看不懂项目介绍的大部分投资者来说,这更像是一场击鼓传花的赌局。 比特币江湖风云诡谲 比特币、其他数字代币及ICO项目代币形成了相互的推进作用。比特币自2016年至今的暴涨衍生出此波ICO乱局,而ICO项目的火爆又直接带动了比特币的价格与成交量的上涨。 随着中国央行等7部委发文叫停ICO融资,比特币应声大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