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和指标是不同的,数据只是一个数字,而指标是设计的结果,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虽然数据已成为企业的一种“新货币”,在拥有更多数据货币的同时,企业一定更希望将其应用于业务增长,迅速获取数据的价值,同时在挖掘数据价值的过程中,让这些价值变成可执行的策略。本文通过案例,详细介绍了数据分析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梳理指标的核心思路。
内容提要: 基于2A3R模型,梳理「可付诸行动」的指标 这里强调“可付诸于行动”这一概念,因为,指标最终是为了指导实践的,如果一个每天都关注的指标,却不知道该如何根据它来采取行动,那这个指标就没有发挥出数据应有的价值。因此,在制定指标时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在开始之前,简单分享一些基本数据方面的概念——2A3R模型:
如果把地球看成一个APP,用户就好比地球上的人。每年出生1.4亿人,目前70亿人活在世界上,已经累计死去1080亿人。其中出生人数就像是新增用户,现存70亿人口等同于活跃,累计死去的人意味着流失,“人活七十古来稀”的概念与留存周期类似,人们生育繁衍又与产品的口碑传播很像。这样,我们可以一一对应这些用户生命周期中的概念:新增/获取(Acquisition)、活跃/激活(Activation)、留存(Retention)、传播(Refer)等,对于互联网产品而言,还有一个商业变现/营收(Revenue)的环节。这五个环节,就构成了我们常说的AARRR用户生命周期模型。
现在,基于2A3R模型,将业务流程与用户生命周期历程各阶段做对应,获取和激活这两个阶段,在流程图中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对应关系,而留存、营收和传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是交织也不意味着一团乱麻,其中还是有一个清晰的逻辑线,当逐一对应起来后,需要基于业务特点来梳理具体指标。 获取
这一环节将定义基本的衡量指标,比如:新增用户数和活跃用户数,高质量新增用户数(这里的高质量用户,以金融理财产品为例,可通过「是否查看理财项目」来定义)。 重点解释:「高质新增用户中一次性用户占比」 一个指标的定义,要让使用者(相关业务部门)明确的知道该如何采取行动,予以改进。想像一下,如果定义一个指标叫「一次性用户数」,如果这个指标上升了,那意味着很多种可能的情况,可能是流量(都是假量),可能是进入产品后出了什么问题,还有可能是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做活动后新增用户猛增,所以「一次性用户数」这个绝对数量也有上升而已。 而比较而言,「高质新增用户中一次性用户占比」这个指标就非常明确,如果这个指标出现了问题,肯定不是假量或者绝对数量的问题,必然是用户进入产品后出现了问题,此时立刻找到产品部门深入分析就对了。 ——这正是“可付诸于行动”的数据指标的特点:清晰且高效。 另外,针对获取阶段的分析和指标会有一些常见的监控维度,比如渠道、产品版本、来源、地域、关键词等等,这些信息可根据业务特点去做更细维度的拆分,重要流程可单独定义指标进行查看。 比如: 产品大改版,那么需要在新版本上线前拆分和定义清晰指标,在改版后快速评估,关注状态,随时迭代优化; 产品受众主要是二三线城市的用户,需要将关键城市梳理出来,进行一个清晰的定义。同时,一旦指标出现波动,从刚才列举出的常见的监控维度去判断问题,基本能覆盖90%,快速定位原因。比如:怀疑假量,先看地域,再看 ip 基本可以做出一个锁定,更深入的可以查看屏幕分辨率等维度,如此,假量操作基本就能完成判断了。 激活
基于关键的用户行为,即可定义指标。 重点解释: 1、「注册用户注册当日绑卡转化率」 这一指标的「可付诸于行动」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定位波动原因,而且体现在指标即目标,这个指标本身就提出了业务目标,即用户注册后,目标就是在注册当天让用户能够进行绑卡,不断提升这个指标的转化率,必然能够提升整个产品的价值; 2、「新增到首投平均时间趋势」 这一指标,从整体上衡量产品和项目吸引用户的能力。 如果在激活阶段的这些指标出现波动,即可将分析的关注点集中在「影响分析」的几个维度。 重点解释:「用户引导路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