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拙朴投资在新三板也遇到了坑,而且不只一个。有些公司的确是因为业务经营上遇到了困难,但也有一些,是报表上注了水。 但发现企业造假,往往需要时间。有些企业在造假的当年,报表异常并不显著。但只要是造假,很难持续超过三年而不被发现,因为有些科目总会表现出异常。 本文我们想讨论两个问题:一是新三板通常的造假手段有哪些?另一是如何发现造假? 造假必有目的 财务上造假,是有成本的。通常既有外部配合的沟通协调成本,也有税收成本。支出成本,当然是为了有收益。要么是能给公司融来资继续发展,要么是把股价抬起来方便自己套现。更常见的,是既能自己套现金出去,又能把投资者的现金套进来。 所以,但凡是有强烈融资需求的企业,融资前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融资后高管就提出辞职的企业,大股东频繁减持或对外质押股票的企业,都是造假的迹象。 但这不过是有罪推定,还需要事实的证据链。 分析造假的框架 财务上有一个分析造假的框架,就是“资产=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在这个等式中,造假前的期初所有者权益是个定数,很难改变,其它都是变数,可以相应改变。 造假的主要目的,就是造出净利润。但要造出这个净利润,通常需要各科目都配合调整。咱们讨论几个简单的情况: 1、虚增收入,虚增资产。 如果单纯虚增这个等式右边的收入,那么就必须增加等式左边的资产才能两边相等。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公司虚增了收入之后,应收账款会相应增加。 谨慎造假的企业,每年都虚增一部分收入,应收的增加不那么明显异常,很难马上发现,往往连续累积几年之后大比例计提,把投资人套死在里面。乱来的企业往往就不顾这些了。采用这种方式,往往缺乏相应的现金流支撑,容易引起关注。 2、虚增收入,虚减负债。 收入增加了,又不想让资产增加,那就只有把等式右边的负债压下来。一般企业很少采用这种方法,因为减少负债往往要与债权人沟通,事先取得他们的同意,这成本就有点高了。如果采用这种方法,往往对手方是同一实际控制下的关联企业。 3、不增收入,虚减费用。 在收入上造假,往往需要客户的配合,所以造假企业一般找的都是知根知底的代理商或隐蔽的关联企业,以免授人以柄。所以很多企业都把主意打在了减少费用上。但减少费用,也需要资产负债表的配合。 最常见的是当期费用资本化。例如有的企业把当年发生的将近2000万元的管理费用和研发支出,转进了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科目,分十年折旧和摊销,这样就凭空增加了1800万的税前利润。 也有企业比较直接,把成本费用直接虚增到存货当中,减少了费用,利润就会相应提高 。还有企业不结转当期费用,而是在预付账款科目挂上个2000万,就等于税前利润凭空增加了2000万。 更有企业2000万的应收账款已经挂账三年,审计师本应一次性计提50%的坏账准备。但企业先找一笔钱打进来,入账后就再通过各种方式转出去,账面余额依旧,税前利润增加了1000万。这种方法牵涉的科目太多,也容易引起关注。 4、有现金流支撑的利润虚增。 这是最难识别的造假。有合同,有客户,有收入,有现金流入,与真实业务几乎一模一样。 这种造假企业的老板往往经营多项产业,自己有私房钱,能用其它产业赚来的钱,来帮助目标企业虚增收入和现金流。尽管困难,投资者也并非完全不能发现造假。 一是有些客户与目标公司的业务完全不相关,甚至是一家新设立的公司,但却从目标公司采购了大量商品。一句话,他们就是来当托儿的;二是出来混,迟早要还。企业家把真金白银投入目标公司,融完资后迟早还会把投入的钱拿回自己腰包。 因此融资后的第二年,会发现目标企业的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科目会异常增加。要么是在购买固定资产时让对方把发票价格开得高些,多出来的钱揣回自己腰包或者流回公司冲减应收账款,做实存货;要么是通过在建工程,以同样手段把钱洗出来。这种手段非常隐蔽,投资者很难监督采购价格的公允性,造假者又可通过折旧减值等方式,把虚胖的资产负债表逐渐减下来。对于有些轻资产公司,既没有固定资产,也没有在建工程,为了把大笔的钱套出去,他们就通过对外投资进行。 发现造假的几个主要手段 对于一般的企业造假,通常手段是可以发现的。但对于那种有外部现金流配合的企业造假,恐怕只能用时间的积累来发现了。 1、虚增收入的企业,通常会出现客户异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