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用户研究的方法大家一定都非常了解,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其实,我们对业务的任何创新点,都应该是站在用户的视角,基于对用户心理的翻译和影响能力而来的。反过来讲,只要是站在用户的视角,有用户实证作为支持的创新方案,即使不是当下最紧要的问题,也不会偏离业务的重点太多。 而且,设计师对用户的理解能力,会随着时间得到沉淀,越来越变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在心理咨询界,越老的咨询师越厉害,这种对用户(本质上是对人性)的理解,不会被时间的前进所抛弃,是一种“越老越香”的能力。 2,数据力 – 站在数据角度洞察业务 数据可以很有用,也可以一无是处,这主要取决于数据如何被规划和使用。 产品或者业务的数据往往是设计师最容易得到的,比如业务UV,GMV。但是这些数据往往是全局视角的,受到包括设计在内的N个因素的协同影响,所以,这些数据对设计很难有直接指导。 作为设计师,要让数据为设计加力,需要预先从设计的角度来布局数据:
布局并打点好后的数据,属于原始数据。此时也还不能直接使用。我习惯用提问+回答的方式来挖掘数据。先设想一个自己想得知的答案,再按照提取数据 – 分析数据 – 汇总结论 – 设计洞见的顺序进行设计专项分析。只有这样完整的数据结构才能提供足够的说服力和推进力。
通过数据挖掘得到设计洞见,通过数据比较证明设计价值。 3,情感力 – 触动人心 设计师都是感性的人群,我们感受和表达情感的能力,也能在业务的某些时刻发挥出巨大的影响力。 举例来说,我们的微供业务中的一个设计目标是,体现出人情味。人情味如何体现?文案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一般来说,文案在运营或产品层面就已经想好了。但我们拿到文案的时候,感觉情感的渗透还比较浅。于是设计师团队发起了一项脑暴,将可以替换文案的地方蒙掉,并发动设计师来填写文案。最终,的确产出了不少“说人话”的文案,也得到了业务其它同学爽快的认可。
4,想象力 – 充分利用概念设计 在业务提出的需求之外,设计师经常会产生一些创新的想法,并将想法给业务团队提案。让设计提案被认可,除了提案本身能满足业务和用户诉求的程度,不同的提案方式也会自带不同的影响力。
能做到最后这种程度的提案,能充分调动大家的想象力。即使当前没有机缘继续推进,也总会像一颗种子,迟早在大家的意识里发芽。 5,包装能力 – 聚类整合,统一呈现 在0-1的阶段体现协同价值中,设计师会接到很多零散的小需求。如果不加以思考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那么等兵过水穷,剩下的只有一篇狼藉。 这些需求看似毫不相关,但如果仔细梳理一下,会发现有很多需求他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或者其实根本就是由同一个设计理念在支撑。 比如,今天接到一个增加评价的需求,明天要上线一个实名认证的功能,后天再来一个链接用户社交账号的功能。如果仔细去思考业务,会发现这些需求都是一个共同的目的:增加原本的陌生人在当下场景的信任感。了解了这一点后,设计师可以将“设计信任”作为一个主题去通盘思考:信任的心理基础是什么?人与人之间一般怎样能建立信任?如何从视觉表达信任感?等等。近一步地,设计师还能考虑:在业务中是否还有其他巧妙的机会点,能拓展任何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将零散的内容整合在理论框架中,具有体系化的成套设计理念和沉淀就渐渐形成了。
最后要说的是,设计要实现增值的价值,往往是在已经达成了完美协作的默契的基础上,这时候产品也往往开始有了雏形或第一个版本,设计师能从大量需求的空隙中稍微抽身而出,从扩大业务价值的角度出发,通过自己擅长的设计力,达到“业务因我而不同”的第二层价值。 五、价值三:设计驱动 因为如果说完美协作和设计增值是一门技术的话,设计驱动更接近一门艺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