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去年3月24日,业务方决定在一个新的市场发力,3月28日,业务方和设计师便共赴南通走访产业带的供应商。因为时间有限,要访问的顾客较多,我们兵分两队,再一起在酒店分享获得的信息,对笔记,发现一些雷同的事实 。 4月1日,我们再邀请买家来到阿里园区,与我们进行了“一对一”访谈(实际上是六对一访谈。从用户研究角度,这种访谈并不科学,对用户来说甚至有点可怕。但是在创业阶段,这种形式能保证团队成员的信息同步,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经验,对一手数据进行剖析)。 “一对一”访谈结束后,整个业务团队开了一次决定性的会议。在会议中,业务方在黑板上定下业务的商业模式和事件节点。而作为交互设计师的我,也在同一个会议上画出了采源宝(我们新创产品的名字,他是一款给老买卖家在私域进行进货沟通的工具)的第一个交互草图。会议结束的时候,我把稿子给PD核对,PD一拍大腿,说,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东西。 一个半月后,采源宝的第一个内测版本就诞生了。
在初创产品前期的过程中,团队里的所有人都在尽可能参与所有环节(包括走访、日会、周会)。 很多设计师不喜欢开会,觉得浪费时间。但是在创业前期,往往没有正规的流程来保证信息的完全对等。所有人都在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没有人将信息整理好后,再双手传递到设计师的手上。 而设计本来就是收到信息-处理整理信息-产出方案的过程。知道越多的信息,越便于做好设计决策。 2016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Alejandro Aravena有一句话我很喜欢:
能够尽快收集信息,整合并完成设计,不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竞争优势。 在新创产品的前期深度参与,保证信息同步,获得设计的力量。 3.沟通 新创产品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紧张。怎样才是最快的沟通方式? 一个普通的设计沟通流程是这样的:
通过大量不完美的草图,能够加快沟通的往来次数,减少沟通所需的时间:
但这还不是终极武器,这里给大家强烈推荐一种设计沟通办法——共建式设计。共建式设计由设计师引领,由尽可能多的相关方参与,大家一起在黑板上画下并改进设计草图,将线性,一对一沟通变为非线性,多对多沟通。
设计师充当主持人的角色,负责明确目标,抛砖引玉,控制议题方向,提出被忽略的问题,最终成稿并向所有人确认,达成共识。 共建式设计可以大大减少沟通时间,大大减低修改可能。
最快的沟通,就是最快速的有来有往。
四. 价值二:设计增值 渡过了产品从0到1最快速迭代的时期,并且通过完美协同让设计师价值得到认可后,设计可以更进一步,除了满足业务提出的需求,还让“业务因我而不同”。 在这个阶段设计师的价值感会比上一层面更强一些,会感觉自己“更像设计师”,而不是“死美工”或者“死交互”。 如何使得业务增值?其实整个业务团队都会业务增值为目标而共同努力。而作为设计师的我们,从我们自己的视角,通过设计师最擅长的强项,来达成增值的目的。 借用现在的流行词:男友力。我们提出“设计力”这个概念。 设计力,是能够被业务方认同,也最容易影响业务的那些设计师能力。设计师想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就需要找到并最大程度发挥长板,为业务带来亮点,最终深入人心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标签。 有哪些设计力?下面是我们根据自己经验的“不完全”总结。 1.用户力 – 站在用户角度洞察业务 设计师应该是所有角色中最贴近用户,最应该了解的用户心智的角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