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变成了一个视觉和交互身份互相切换的角色,尝试做不同岗位的工作还是收获很大的,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认知格局,以及扩大舒适区。建议大家多去尝试不同岗位的工作,获益匪浅。下面主要分四点来叙述我的一些心得: 对业务的理解渗透 保持高效沟通和推动力 利用限制做更好的设计 往「好的」设计师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就是UED的价值是什么?是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还是更好的服务业务方?我觉得不完全是。 UED的价值体现有很多种,它既是一个服务部门也是一个业务部门。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服务业务的需求,用户的诉求,同时我们也需要站在业务的角度去提出需求,推动需求,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UED的价值。 最近在看一部破案的悬疑剧,做产品设计就像是警察破案一样,如果总等着别人给你线索去找到事情的真相,那么你一定成为不了一个伟大的警探。只有深入了解业务从而提出一些能够帮助业务发展满足用户需求的方案,才是我们接近真相最快的方式。 理清楚业务的发展方向和所有用户触点,我们能发现产品的需求的获取途径无非也就是客服、用户群、上游业务方或以及自我挖掘。这些需求哪些是解决临时问题,哪些是在业发展轨道上的需求我们可以去分辨一下,需求延伸出来的需求我们也可以去细化一下。 然后就是全链路的设计思维,从用户对产品的初次接触开始到最后消费、收货以及复购整一个链路的触点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发现机会点以及用户痛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是一家B2C的社交电商平台,用户可以通过付费成为B端店主从而可以在平台卖商品给其他C端用户,赚取收益。所以我们的业务核心是社交电商,基于社交这个核心去卖东西,那怎么样才能将商品卖给更多的人?我们希望让店主和其他买家建立起一些关系:供求、推荐、社交依赖等等,针对这些关系我们能够在产品上做一些相应的功能来促使卖家端的用户更愿意卖商品,更有成就感,帮助他们形成一种经营的场景。 基于这个背景,我们就从缩短卖家和买家的交流路径和扩展交流渠道做了些功能,甚至帮助卖家做了买家管理的功能,能够让卖家随时可以清楚的知道哪些用户拿到优惠券却没有购买过的行为以及最近一次下单时间的数据,以便卖家对其激活。所以我们发现其实很多时候在服务链路的触点剖析出来后,能发现更多的机会点。 总结一下:多了解公司业务、产品逻辑和用户触点会更容易帮助你提高用户体验。
同理心 高效沟通的核心就是需要设计师有同理心。同理心不仅在我们做交互或者视觉设计的时候需要,在部门,团队内沟通的时候也尤其重要。简单来说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特别是涉及到一些跨部门合作和沟通的时候,往往一些设计稿,交互方案不能通过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是: 设计的方案是否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完成业务需求,因为在做方案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业务目标:运营设计的时候酷炫的效果淹没了核心的文案、交互设计的时候为了用户操作方便隐藏了业务的利益点。这些都是沟通不到位的体现。 业务方的利益需要权衡,首先我们需要保证各业务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提高gmv,在这个背景下,设计提出的方案是否有必要增加业务方的工作成本。 举个例子:我们公司是电商平台,那么运营还有商品部必定背负着kpi,所以他们理所当然成为了我们的上游,但是我们为了提高用户体验,势必也会提一些优化的需求,大到页面改版,小到图片剪裁,但是我们单方面出的方案是不具备可落地性的,当我们在UED内部达成一致产出了一个优秀的方案时,再一起评审需求的时候业务方会这么回复:没人维护、图片不想重新做、商品没人管理等等让你哑口无言的理由。 因为你的设计变动让他们承担了风险,本来可以完成的KPI因为你单方面的「优化」而没了底,换做谁都不会同意,所以之前内部一遍遍改的方案依然还要再改,这里可能会有人说了,既然目标一致,那为了提高GMV我们可以招人做需求。但是招人的成本也很高,除非是很有把握能提升GMV或者影响战略产品发展的需求,否则是不会增加这个指标的。 推动效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