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QA模型的运行机制可以简单理解为:添加(Input)用户顶层目标(Be-goals)至反应箱内(Machine)最后经过“化学反应”生成(Output)生成相应物质(Product Prototype or Design Prototype)的过程。 1、顶层目标(Be-Goals) Be-goals是用户期待被满足的心理诉求在特定产品上的投射,如对于微信来说,关系诉求是用户使用该产品的Be-goals,去年我们做了一款超级牙刷,其中的Be-goals对应于用户的某健康诉求。 任何一个产品得以存在的前置条件一定是有一个清晰的Be-goals;反之如果一个产品的Be-goals笼统、混乱或仅是决策者的一厢情愿,那么该产品在体验历程还没开始其实就已经夭折了。因此在体验设计之前,设计师需要先确定Be-goals到底是什么,进而将其导入“反应箱”内进行具体的“化学反应”。 2、从动作序列(Do-Goals)到操作分析(Motor-goals–QA) 用户特定的Be-goals会确定相应的Do-goals,如在牙健康Be-goals体验下,用户经历的Do-goals为:选择某护理健康产品–刷牙–效果评估; 用户在不同行动序列节点(Do-goals)下会产生相应的业务诉求和设计诉求。 这个阶段,设计师的主要精力就是深入用户生活针对性地挖掘用户操作的像素点(QA),形成Strategy;整个过程可以理解为Be-goals的“化学反应”过程。 3、产品画像(Product Prototype)或设计原型(Design Prototype) 经由Machine阶段的化学反应,产品的Be-goals被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策略,包括从业务模式角度的产品策略以及从设计要素角度的设计策略。 如在思考如何提升用户之间的社交连接率时,我们除了从设计层面进行信息内容呈现规则的思考之外,还在业务模式角度提出了O2O思考,即通过整合线下影楼满足用户个人形象定制的魅力型需求。
BD-QA导图实际应用 本节以某一电商分销场景为例,来阐释一下该模型的具体应用。 1、顶层目标(Be-Goals) 用户在分销过程中主要有三类场景:单品代理、品牌店代理以及店铺管理。 这三类场景分别决定了三种Be-goals,即:代理一件感兴趣的商品、代理一家感兴趣的品牌店和管理自己的店铺。 2、从动作序列(Do-Goals)到操作分析(Motor-goals–QA) 以单品代理(Be-Goals)为例:
Q1:如何帮助用户快速找到商品所属的模块? A: 通过搜索框找到自己想要商品的所属模块; 通过商品标签找到锁定想要商品的所属模块; 通过自主浏览找到自己想代理商品的所属模块(Q2)。 Q2:怎样帮助用户快速浏览到感兴趣的商品? A: 无明确兴趣:通过细致的产品标签帮助用户快速决策; 无明确兴趣:通过接地气的图片展示帮助用户快速决策; 较为明确兴趣:强化隐式搜索–分销用户代理口味偏好获取&基于代理偏好的商品推荐,是关注“商品属性”还是“单品高利润”抑或“高销量”还是“口碑商品”等等,并在视觉上有标识差异–让用户感知到“这是基于你XXX代理偏好的推荐”。 Q3:如何帮助用户快速决策是否代理? A: 商品体验品质:通过展示商品品质标签,让用户感觉该商品是有质量的,促进用户决策是否代理; 商品体验品质:通过用户评论/平台评测,让用户感觉该商品是有质量的,促进用户决策是否代理; 商品利润品质:通过展示该商品的平均销量数据,让用户感觉该商品是好卖的,促进用户决策是否代理; 商品利润品质:通过展示商品预期月利润,为用户营造利润期望,促进用户决策是否代理; 商品属性品质:通过展示商品属性品质优势激发用户认同,进而产生代理,如“这个花蛤酱看起来好鲜”; 商品属性品质:通过透明化供应商生产线,激发用户商品情怀,进而产生代理,如“这个老爹很淳朴,他的农产品和人一下,很实在”; 商品热销感知:通过展示已代理人数,让用户感知到商品试热销的,从而促进代理。 Q4:关于回流 A: 用户代理完后,可以推荐一些相似的产品,让整个代理更加连续; 用户代理完后,可以继续浏览该模块下的商品; 用户代理完,可以快速进入首页继续浏览其他模块商品。 综上,我们采用同样方式梳理出了分销场景下另外的两个Be-Goals,最终绘制成如下所示的BD-QA导图。
三、设计原型(Design Prototype) 以单品代理中的Q3-A为例,设计原型如下
小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