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规律的理论(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规律)。用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这个公式,就拆解为:特定需要、产品服务、购买意愿和能力。
1. 特定的需要——缺乏感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需要以一种「缺乏感」的形式体现。需求来自于一个缺乏感。 例:本来假期在家宅着睡觉或者追追剧看看综艺也不错,但有时候一刷朋友圈,朋友晒各种高大上景点,人少景美,一对比,发现自己也想去玩,这样缺乏感是不是就出来了? 2. 特定的产品和服务——目标对象 单有缺乏感构不成真正的需求,缺乏感加上目标对象,需求形成了大半。 例:有时候不想上班,觉得上班很累,钱少事多离家远,想休假放松一下。价值观不同,想要放松的方式会不同,可能是宅在家睡觉,可能是吃点好吃的,也可能去旅游散心。 3. 购买意愿和能力——行动能力 缺乏感只是一种感觉,不是需求。缺乏感加目标对象,在配合用户行动能力这一重要环节,就构成了需求。(这里的行动能力不仅包括用户的购买能力,还包括用户信任程度、用户学习成本等。) 例:欧洲十日游可能大部分人都喜欢,但是大部分人都不会付出行动,因为没有假期、没有办好签证、最主要的可能是没有钱。(说到这里想到个段子,所有的愤怒基本都是来自没钱,所有的励志基本都是来自于想要赚钱,所有的幸福基本状态都是来自于有钱。)而有了上面这些条件,才会付出行动。 所以,经济学需求构成要满足缺乏感、目标对象、用户行动能力这三个方面。 我们设计师熟知的需求分析方法:动机——场景——行为 动机:用户是谁,用户要做什么,他的目标是什么。 场景:他实现需求的场景,他在哪里。 行为:他实现需求的过程,他是如何被满足的。 定位用户需求 分析法与经济学定理两者结合,我们就可以更精准的定位用户需求为了避免陷入因各种噪音而产生的伪需求中不可自拔,缺乏感和目标对象,形成了用户行为的动机,缺乏感和用户行动能力形成了特定需求的应用场景。目标对象和行动能力决定了用户的行为路径。 第三阶段:通感语言环境
如何将需求低损耗的落地形成方案?也就是这个部分我想介绍的内容:通感语言环境。每个项目的设计流程不同,项目的类型、资源、环境、人力情况等也都不同,所以设计师要根据项目情况,考虑最合适的组合。 荀子他老人家常说: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假舟辑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越高频的协作就需要更多的积淀。 以网易贵金属为例,介绍一下通感语言在设计中的4个关键点: 1. 整体的工作流程
这个部分整理了设计师日常工作之间与产品、开发沟通中的高认知误差节点处理方法,从新人各种权限申请开通,到需求流程各类黑洞,为每一个设计师保驾护航。 2. 局部流程
给予不同岗位的设计师,一个基准设计思路,以及关键环节中协作沟通的标准方式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3. 工具升级
项目来的需求方永远是快、快、快。如果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更高效的解决用户痛点,我们工具就尤为重要,经过多次测试,我们抛弃了Axure、Photoshop,统一新输出工具Sketch。配合一些辅助软件hype、pagemaker 等直接输出一部分的线上页面,整体时间缩短了一倍以上。 4. 协作升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