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羊群效应”的影响,不仅仅只发生在排队现场和接触广告的那一刻,这种体验或印象被我们记忆存储后,以后在消费同类商品时,我们往往还可能再次选择使用羊群效应技巧的品牌。 说白了,就是从众心理,双12会太常见。 03 诱饵效应 人们对不相上下的选项进行选择时,因为第三个新选项(诱饵)的加入,会使某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 这就是我们在营销策划里常说的“诱饵效应”,它是利用人们对比心理的一个典型方法。 比如《怪诞行为学》里有这么个例子: 拉普是一家餐馆的顾问,餐馆付他钱让他来策划这家店的餐单和定价,拉普随后了解到一个现象:餐单上主菜的高标价,即使没人点,也能给餐馆增加盈利。 为什么? 因为人们一般不会点餐单上最贵的菜,但他们很可能会点排第二位的。 这样,他给这家餐馆创造出一道高价菜,并修改了菜单,然后很多客户被“引诱”去点了第二贵的菜。 在这其中,餐单上增加的一个高标价的菜就是一个“诱饵项”,而它促进点击的那个排第二位的菜就是通常称作的“目标项”。 诱饵项的加入往往能够让消费者有更直观的对比,能够很快就找到那个自己觉得“很合理”的选项。 比如有些商店总是会放一些基本卖不出去的高价货,质量也没多好,可就是贵。这就是刻意放的“诱饵项”,它会让其他商品显得更加“物美价廉”。 再比如还有个非常简单的《经济学人》杂志订阅的广告案例: ①电子订阅:59美元。 ②纸质订阅:125美元。 ③电子和纸质订阅:125美元。 订阅电子和纸质杂志的价格和只订阅纸质杂志的价格一样,他们为什么会提供这样的选择? 实验人员给100名麻省理工学生提供了上述价格表,询问他们购买的选择。当三个选项都在时,学生选择了混合订阅;当去掉125美元的纸质订阅选项时,学生选择了最便宜的选项。 这意味着中间选项不全是无效的,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照,他们通过对比会发现混合订阅非常划算,从而刺激他们花更多的钱订阅杂志。 这就是我们消费行为中常见的相对论,凭相对因素做决策是我们自然的思考方式。 想想看,这种诱饵项在双11,双12我们是不是见太多? 老贼随便说一个,2个差不多的床垫,一个原价750,现价450;另一个原价650,现价450,你会选择哪个? 04 稀缺原则 机会、内容或产品越少,其价值就越大。
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可能会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在人们的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甚至可以说,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渴望得到某种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 短缺原理在商业上的应用就更多了,比如告诉顾客某种商品数量有限,不能保证一直有货。 值得注意的是,“时间”也是一种资源,所以“截止日期”、“抢购”、“秒杀”等等销售手段,同样能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 人类习惯于用获得一件东西的难易程度来判断它的珍贵程度,一件东西越难获得,它的价值往往也就可能越高,因此,短缺性会刺激我们对其奋力争取。 05 捆绑损失原则 为什么经常看到很多商家会说“买3999元电脑,送耳机、送高档鼠标垫、送免费1年上门维修”,而不是把耳机、上门维修等价格都包在3999元里面? 同样是花3999买了这一堆产品和服务,为什么要把某些部分说成是“免费”的? 这是因为人对损失和收益的感知并不是线性的,假设你获得100元能得到某种快乐,而想得到双倍的快乐可能需要400元,而不是200元。 同样,损失100元受到的某种痛苦,可能要损失400元才能感受到双倍的痛苦。 所以,如果把所有的成本折到一起,给用户一个总价,让用户一次支出3999,而不是感觉到多次支出(为电脑支出3000,为耳机支出200,为维修支出200……),用户就觉得付出这些金钱没有那么痛苦。 所以,无数商家会说“买3000元电脑,包邮”,而不是说“总共3000元,其中电脑你花了2995,邮费5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