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相信很多人的微信被支付宝的双十二红包刷屏了,连先生的工作群(先生1位+助理三枚)都没能幸免,周末一早就有助理发支付宝口令让去领红包的,而通过朋友圈也能看到很多朋友晒通过支付宝这波红包活动的收入截图,从截图来看收入的确不低,很多朋友的收入都过千了,支付宝这么大手笔的确令人吃惊。去年新年大热的支付宝集五福红包也不过区区两百多块钱,这样一对比,更显得此番支付宝“壕”气冲天。
能驱动支付宝此次红包活动得到如此大范围的覆盖,在于其传播机制的设计——用户分享出去的红包口令若被其他人领取则分享者也能获得红包,这就是有些人的红包收入很高的原因,在这个案例里,传播者受红包利益的驱使主动帮助支付宝传播活动,从而实现了品牌方与传播消费者、普通领取红包的消费者三方共赢,用户自发帮助品牌进行活动的传播,品牌方将省下来的广告费以红包的形式回馈给用户。 今天先生的观点是让传播者有利可图依然是很多营销活动必不可少的策略之一,当然前提是充分尊重微信对于诱导分享行为的界定,在不违反微信相关规则的前提下,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传播工具。 消费者的角色根据跟品牌互动的层次不同分为四种类型: 受众。消费者通过媒介(品牌方的广告、口口相传等形式)跟品牌或者产品产生联系,这种状态下的消费者即可成为受众。这也是品牌影响消费者的第一步。 购买者。消费者通过渠道付费购买了品牌方的产品或者服务,这种状态下的消费者即为购买者。相对于普通受众,愿意为品牌付费的购买者对于品牌方来说更加有价值,这也是为什么罗振宇的知识付费平台——得到上,很多课程只需要一分钱的原因,通过低价的方式吸引更多受众成为购买者。 体验者。消费者在付费购买完产品以后成为了购买者,购买并不代表营销环节的结束,购买者使用了品牌方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成为体验者。体验者的角色也非常关键,因为只有体验者才能给到产品或者服务最客观的评价。 传播者。体验者在体验完产品以后,产生了一个心理评价,并且通过互联网或者口口相传的方式告诉别人这个产品的情况,这个时候体验者就变成了传播者,口碑营销的关键,就是让更多的体验者乐意成为品牌正面的传播大使。 从以上的讲述可以看出,驱动消费者成为最终的传播者,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通过自然的循环生成,再加上层层漏洞的流失,能实现品牌有稳定的自发传播者,只能是产品极好的品牌或者大品牌才能玩的游戏,对于小品牌或者新品牌来说,口碑营销几乎沦为空谈。因而人为干预非常重要。 人为干预最粗暴有效的方法无外乎让传播者得利,通过给传播者许以可见的有吸引力的收益,直接促进消费者帮忙传播。操作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传播即得利,就是说只要参与了分享就可以获得利益,这种方式的参与门槛低,参与度高,比如火锅店告诉你只要拍照发朋友圈就可以获得一份毛肚,就是一种低门槛的参与即得利的营销手段;还有一种是传播有效得利,就是说不仅仅帮品牌传播,并且传播后产生效果转化才能让用户获得收益,这种方式的参与门槛高,但是对于品牌来说更加有效。 大家仔细想一想,其实能发现一个现象,传播有效得利的方式其实归根究底属于我们渠道上所讲的CPS(Cost-Per-Sale,按销售额付费),只不过这里帮助品牌传播的不是一个固定的广告位,而是一个个消费者。cps渠道在市面上非常稀缺,有时候能找到完全靠运气,并且cps渠道对产品的选择上也非常谨慎,因而如果给自己的产品,给自己的平台搭建一套让传播者得利的传播机制,相当于接入了一套无上限的cps渠道。 因而先生觉得,对于小品牌或者新品牌的启动阶段,搭建一套让传播者有利可图 ,让消费者变成我们的传播者的传播机制异常重要,这是品牌能否持续、高效的获得品牌曝光的基石。 时间有限,先生在这里就只举一个例子,详细讲解如何通过让传播者得利达到平台涨粉的目的。 相信爱学习的小伙伴都接触过,很多培训平台(如馒头商学院,插坐学院等)之前在吸引用户关注的时候,都用过一招——邀请卡,几乎都做到了在公众号红利期涨粉百万,其套路的原理其实很简单:用户如果想免费或者折扣价享受付费课程,必须生成一张专属邀请卡,邀请XX位用户也参与该课程,通过“免费课程”为诱饵吸引用户进行定向的邀请传播,从而达到迅速裂变的目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