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迭代更新。用一手的用户体验反馈数据持续打磨产品,迅速迭代更新。比如某款色号是不是要大规模量产,比如某服装品牌下一季的格调和款式如何设计。 2、品牌梳理。强化品牌的核心价值,丰富完善品牌在用户的心智定位,实现品牌的价值资产积累与塑造。比如,这几轮知乎的品牌传播基本上就在大众心中树立一个跟生活紧密相连接地气的知识社区。 3、门店孵化器。当一家快闪店在短短几天内经营的就足够成熟,那还等什么,批量化、标准化地生产更多快闪店,或者直接由快闪店升级成门店。 04 爆款之后的突围 不置可否的是,以丧茶为代表的快闪店在五一期间成为网络热议的对象,跟前期话题热度上下了功夫有很大关联,不论是名字的诞生源于对标喜茶的一个网络段子,还是印上负能量的毒鸡汤。 但不难发现,在丧茶火爆之后,至今还没有“现象级”快闪店问世。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点。 其一,主题势能。 主题势能往往基于某个场景下大众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或是对这个场景倡导的生活方式有着共鸣。当这种势能有让人主动连接的意愿时,这就是我们期待的营销结果。 要么“造势”,搞一个大新闻,投入的宣传成本也是巨大的,经由你的造势引发滚雪球的效应;要么“借势”——借助外界环境的能量。 对于大部分活动而言,可能都存在主题势能不足的情况。 其二,场景链接。 从场景链接的角度来看,营销人员需要将主题要素通过工具自洽地融入场景中,而不是简单的信息罗列,需要做到比较精准的场景选择和创意优化。 目前大量的产品和品牌做快闪店,缺乏新鲜元素和创意,跟不上消费者的审美和体验升级。 比如,我在今年看到的很多展板大同小异。对内容社区而言,把内容从线上搬到线下叫还原围观讨论现场,但假设对传统的快消品而言,没有一个可供传播的载体,光贴上内容,那就是事故现场。 05 由快闪店营销引发的判断 1.线下(场景)体验+线上(内容)传播已成为日后品牌营销的一个常规跨界打法。 从线上走向线下只是从时间赛道换到了空间赛道,进一步解释说,用线下的大场地,创意性的吸睛体验,足够长时间的停留来对抗手机小屏幕转瞬即逝的注意力,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 这波红利只属于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因为在商业世界里,越拥挤可能意味着越无奈。 过去做一个传播,也有大型的活动现场,怎么玩的呢?具体比如下图,不多说。
现在是从过去的一个点、一个面变成一个立体化的传播矩阵。线下通过场景化输出内容,实现了对商品、服务和品牌多重感知。线下是营销事件的发生地,你可以去看,去参与,还很乐意发个朋友圈。线上,大V软文联动传播,扩大事件影响力,形成营销闭环。 2.广告营销已进入社交声量角力。 以往传统广告营销是靠渠道投放和位置点击驱动的,现在的广告营销转变成了依靠社交传播驱动。 比如,做一个活动,投放广告、软文带来多少阅读量是显性的,而有多少用户自愿主动分享传播,发到微博、朋友圈是隐性的,这部分用户的声量,个人觉得才是衡量活动成功与否的核心竞争力。 大家不要光听某某话题带来了多少阅读量,不妨看一看带来了多少讨论量,用户需要的不再是知道,而是被深度参与和影响。不要看一个大号带来了多少阅读量,不妨看这个小号的文章带来了多少号的转载量。比如StarYan先生的一篇好文章可能至少有10个以上平台类大号的转发。 3.无聊已死,抢占注意力是关键 生活已经够无聊的,你还想用无聊的事物吸引我,impossible!当用户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拿什么在有限的时间里来对抗无聊。 比如,你发一条安利自家公司产品或服务的朋友圈,发3次以上看看还有多少位好友点赞,但是如果你加上个人自拍,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样了。 同理,快闪店的营销显性来看,告知式的广告效能会进一步下滑,如何抓住用户注意力,在社交舆论场中拥有声量,才能产生有效营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