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很多创业故事的开头相同。芭莎网CEO曼红蕾曾做了几年的家乐福、沃尔玛成衣供货商,“有些累,能赚钱但做不大,一直想转转行。”芭莎礼品网就是在这种小想法之中酝酿出来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礼品所赋予的情感元素的增多,每个人对礼品都有了个性化的需求。“这绝不是送点礼金就能解决的。”曼红蕾说道,“偶尔一次和朋友聊到送礼的事,我们都在埋怨送礼越来越‘难’。” 于是,芭莎网最初的产品形态出现了:一本精美的礼品册,上边有多种选择,客户通过电话预定礼品,芭莎网负责配送。 2005年10月, 在北京朝阳区的一间商住两用房,曼红蕾和7个同事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工作。当时芭莎网的规模还小,仅仅通过几路电话就足够开展业务了。“到后来,像中国移动这种级别的大客户在2006年底开始密集出现,我不得不去考虑互联网化。这时,芭莎网才有了现在的影子。”曼红蕾说道。 因为添加了互联网因素,曼红蕾自己都不知该如何去定义芭莎网的商业模式。对于芭莎网的归类,业内也存在各种不同的声音。有的说它直接面对企业,应该是B2B,而有的认为它是在给每个个体提供服务,更像是B2C。但在曼红蕾看来,“我只是觉得我们跟纯粹卖产品的B2C不同,我们是卖服务,互联网是一个工具,而移动互联网同样是。” “但这个事还真是越做越难,礼品的忠诚度是最低的。”曼红蕾向本报坦陈,“今年跟去年的册子差不多,那明年这个客户就很有可能丢了。礼品很难标准化,每个大客户的要求都不一样。” 在人们的印象中,礼品册通常都会有一个标准,只需在这基础上加个公司Logo、附带一张贺卡,就能轻松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曼红蕾认为,“有些完全定制的礼品册难度非常大,强生公司就曾要求我们出一个完全跟眼睛相关的礼品册。而且,礼品旺季非常集中,反应时间要很短。所以,我们一直在做流程。从接到需求起,如何核算成本、分配任务,谁负责联系供货商、怎样配合设计礼品册……当然,现在这些都已经是流水线式的工作了。” 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在芭莎网的产品库里,掌控了几千种元素,现在他们可以在10天内完成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需求。 “但事实上,你想想,一个中秋节就要伺候几百家大客户,每个客户都至少是上万的订单。”曼红蕾得意地说,“好在我们都是从传统商业出来的,在供应链管理上都有经验。一方面,采购队伍压力越来越大,保持新鲜度的同时,还要保证随时有货,这需要他们精确地掌握数据的变化。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做一些保护性的措施,比如在礼品册上只是放部分产品,更多可供选择的产品是在网站上,而我们尽量保证册子上的产品是有货的。” 而对于个人用户这个长尾市场,像圣诞节、情人节这样的节日有着巨大的市场规模。曼红蕾当然不能错过,“但由于需求的个性化特征比较明显,与我现在针对企业客户做的礼品册,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不同的。” “当然,不排除未来我会把芭莎网打造成一个平台。”曼红蕾毫不掩饰地说,“毕竟在需求越来越碎片化的当下,我只有引入更多的合作伙伴,才能满足这些需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