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底我就意识到了Pre-IPO逻辑的风险,但是像我们这种大机构,公司的战略其实是求稳,他们觉得投Pre-IPO项目,收益可能不达预期,但是不会死掉。这种想法其实更多是建立在以前的认知之上,其实是有问题的,但由于我们的资金结构以及股东组成,目前很难做改变。”张强颇为无奈。 后期项目竞争激烈,估值变高,也迫使越来越多的中小投资机构开始往前走,将注意力放到前期项目上。但与后期不同,偏早期投资要求投资人对项目有着更加准确的判断,这让很多投资人颇为不适。 “比如说喜马拉雅,我们最开始就拿到了基金额度,但是之后也没有投,因为我们看不懂它整个的体系是怎么样的。之前投中后期项目的时候,单纯卡指标、卡行业情况,按积累的逻辑整体分析,筛选一下项目,基本上就能判断出值不值得投。但是很多早期的项目不大成熟,也看不到未来究竟是什么样的,还是以观望为主。”某投资机构的孙明表示。 但在部分投资人看来,作为一个长期的投资方向,Pre-IPO逻辑在短期仍然不会被动摇。 “投资是有周期性的,政策导致的周期也是一个方面,之前也发生过很多次。我们很难根据监管的方向去判断投资策略,因为一个Pre-IPO的项目投下去,虽然已经偏后期,但时间至少也要两三年。在这个过程中,监管方向到底会怎么变化的,其实很难确定。我们还是会投Pre-IPO。”有行业人士表示。 一位从券商出来的投资人向读懂君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之前2016年的时候,有一拨企业IPO是放了水的,就是质地不怎么样但是过会了,现在就过不了。证监会审核标准变得还是挺大的,有一段时间松,有一段时间紧。现在我们都是按照最严的那个标准挑选企业。” 当然,也有部分投资人在坚持Pre-IPO逻辑投资的同时,选择把希望寄托于海外市场。 “投资策略并不会因为IPO趋严而有所变化,还是会把Pre-IPO当成A轮来投。投朝阳的行业、成长的企业,然后加上优秀的团队。因为从企业角度,还是会不停往高处走,如果在A股上市受到挫折了,还会寻找其他的途径,包括港股、纳斯达克,都有可能。”钱学锋表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