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单日IPO审核高否决率现象频发。 截至1月26日,今年以来发审委共审核45家企业,过会仅15家,23家被否,4家取消审核,3家暂缓表决,过会率仅为33.33%。而2017年全年,IPO审核通过率高达79.33%。 在IPO审核节奏加快、全面趋严的背景下,投资机构尤其是后期投资者正面临新一轮变局,以往投资Pre IPO企业谋求一二级市场价差的逻辑正在遭到动摇。 “投资风险大,套利差额小”的现象正在Pre IPO投资中不断涌现,难道真如九鼎投资董事长蔡蕾去年在公开场合所说:“Pre-IPO已经过时?” 读懂君拜访了数位投资机构,和他们共同探讨在IPO趋严的形势下,Pre-IPO逻辑的变化与突破。快来听听吧! IPO高被否率下,互联网企业审核引人担忧 1月23日,整个投资圈对单日IPO审核结果的关注达到沸点,上会1家被否1家的消息不断传出,最终前6家上会公司均被否,只剩第7家锋龙股份成为唯一的幸存者。 关于IPO审核的讨论由此激烈展开。有人认为IPO严审是时代下的必然,但不会持续太久。 “现在新的发审委审核严格,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发审委的成员以体制内人士为主,他们没有太多商业化的考虑,顾及中介、券商这样利益化的机构;另一方面是乐视事件的冲击,导致审核系统整体应激性反弹。”某私募机构投资经理张强向读懂君表示。 “但长期来看,IPO受限只是暂时的,肯定会有市场上的声音向中央传递,否则会影响整个资本市场证券化进程。” 某私募机构投资经理刘伟也表示了类似的看法:“前几年IPO刚开始,鼓励创新型的企业上市,还说要开创新板;后来创新板没开成,又鼓励企业参与A股的并购、借壳;接下来,证监会又觉得壳的价值过高,不能炒壳,否定了并购这块,于是又重新鼓励IPO。到去年年末IPO又开始趋严,说明它的政策暂时又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 读懂君获悉,新任发审委上任后,强化了对IPO公司内部控制的审核。当前的发审委审核逻辑不仅需要考察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公司的盈利能力具有可持续性和独立性等,还需要内控完善、规范及有效性,审核尺度全面从严。 IPO审核从严,著名投资人廖俊就颇为认同。“以前IPO的速度加快,有些公司抱着粉饰业绩、蒙混过关的心态上会,最后亏损的是股民的利益,如今将成长性不足的企业打回来,保证了上市的公司质量,也呵护市场的健康发展。” 但严审的态势也引发了市场人士的担忧,尤其是对互联网企业的审核。 2018年1月26日,证监会第十七届发行审核委员会2018年第23次发审委会议对丽人丽妆的IPO申请进行审核,最终审核结果是“未通过”。 作为国内第二大电商代运营公司,丽人丽妆的未过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发审委提出的首要问题是丽人丽妆对电商平台的依赖过大。 在汉理资本董事长钱学锋看来,发审委对丽人丽妆的依赖性的质疑并不合理。因为“赢家通吃”正是互联网电商的典型现象。 “对于传统的线下企业来讲,若其对某个客户形成重大依赖,则会直接影响其业绩稳定性;但对于互联网电商企业,对于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依赖的质疑是否合理?这是值得商榷的。” IPO趋严,PreIPO逻辑遭动摇 过去十年间,参与Pre-IPO投资赚取一二级市场价差,是投资机构的主流策略。而随着IPO审核趋严,一二级市场价差缩小,原有的投资逻辑正在面临冲击。 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是一二级市场价差的缩小。 “之前大家都是做Pre-IPO,像基金业协会里备案的一级市场股权基金大概就有7万亿,其中60%、70%都是做Pre-IPO的策略。这么庞大的资金,已经把Pre-IPO项目的价格推到难以接受的程度。前几年Pre-IPO的标的,大概十倍左右就可以找得到,去年很多都已经涨到20甚至30倍了。” 刘伟表示。 比起一级市场的估值升高,二级市场的新股估值下降更让人感到担忧。截至2017年12月,次新股指数的动态市盈率仍达到39.15倍,尽管距离历史低谷数据还有一段距离,但已经大幅低于历史峰值数据。 在不少投资人看来,Pre-IPO逻辑正在逐渐失效。 “Pre-IPO逻辑其实慢慢在失效,因为中国绝大部分的龙头产业该上市的都已经上市了,未上市的如果要能在短期内就IPO成功,管理层的能力要非常强,要有很牛逼、颠覆性的技术出来才行。”张强告诉读懂君。 但受制于诸多客观因素影响,对于一些大型投资机构来说,改变Pre-IPO的投资逻辑又谈何容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