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任何有“货币”属性的流通物,都有一个共同属性——直白讲就是:不走心,这也是为什么短视频红包拜年今年备受期待的原因。 譬如快手就选择了一种更具温度的方式发红包。官方资料显示,他们将在2月14日-17日放出总额数亿人民币的红包,有上万个红包高达8888元,日均发放红包超亿元,且玩法简单:只要进入快手拜年红包频道,录制拜年短视频,就可获得红包发放机会,红包既可发放给站内好友,也可转发至微信和QQ等平台,为更多人送去祝福。 在我看来,这种形式温度的来源,是它不再聚焦“游戏属性”,而是一次对“面对面”拜年形式的回归——它的重点是拜年,红包只是副产品。 很好理解,想通过短视频拜年,你需要为每一个亲朋好友录制一条专属拜年祝福。相比图文内容的维度单调,视频本身即是一个更立体的媒介样态,能以更丰富充沛的表达方式送去祝福,很多时候,一条“只属于对方”的视频祝福,抵得上在手机键盘敲击千言万语。 另外,短视频拜年门槛较低(很多长辈看不清字,只需按录制键即可),且由于没有文字的刻意修饰,可以做到直抒胸臆——我甚至猜测,基于短视频的亲朋问候,可能产生一种温暖的情感画面:由于不同于物理意义上的“面对面”,也不同于电话里尴尬的寒暄,人们在视频里会说出许多当面都不一定能讲出的话。 而在我看来,短视频拜年带给人们的最大福祉,是填补了春节久违的“仪式感”。 你知道,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人类的外挂大脑,智能手机在带来效率同时,也让人际之间的情感迅速疏远——最近几年,类似“世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的金句或段子层出不穷。 事实上,“年味儿”变淡的重要原因,就是仪式感的式微:小时候,过年是举全家之力做出的一顿好饭,是大年初一的新衣服,是舍不得花的压岁钱;现在,这些微末的期许在平日唾手可得,连小确幸都谈不上,于是过年也就成为又一个段子:“一个字,累;两个字,消费;三个字,大聚会;四个字,胡吃海睡”。 在物质丰裕时代,人们也试图重拾春节的仪式感。在知乎上,“做什么可以让春节更有年味儿和仪式感?”“在你家,春节时最有仪式感的一项活动是什么?”“在大城市过年,如何营造仪式感?”的问题比比皆是——人们从内心渴望仪式感,因为就像《小王子》里所言:“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其实在我看来,春节仪式感不一定是庄重的流程,而是心底里的重视。譬如用快手短视频拜年,就是在用新技术唤醒传统文化,让拜年这项古老传承变得庄重。因为相比键入文字,视频拜年是一种更强烈的自我暗示,它需要你投入更多精力和感情,最终引导人们开始重塑人际关系,而这,才是拜年二字的真正意涵。 更重要的是,透过红包这一载体,这种人际关系的重塑也浮现出一种确定趋势:短视频社交时代已来。 我还记得,某位Facebook高管曾表示:用户使用Facebook的方式正悄然改变,他们发的文字越来越少,视频越来越多,未来五年内,Facebook将变成纯视频公司——这种判断稍显浮夸,但短视频社交的趋势不可违。 这并不难理解,人类社交最原始形态就是“face to face”,本源也是心与心的交流,尽管如前所述,我们不可能也无需重回物理意义上的face to face(“屏幕之民”是未来人类的归宿),但当短视频被附加上社交属性,至少离人们心中那个更美好的线上社交环境,又近了一步——社交正在回归本源。 所以从这个角度,延续至今的春节“红包进化论”,正是移动社交向更好方向进化的完美写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