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 - 轻松上网从此开始!

上网第一站

当前位置: > SEO >

让用户玩手机上瘾,高粘性 App 设计者有何秘诀?

时间:2018-02-22 13:36来源:我来投稿获取授权
以下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www.swdyz.com不承担连带责任,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我删除。投稿如果是首发请注明‘第一站首发’。如果你对本站有什么好的要求或建议。那么都非常感谢你能-联系我|版权认领
《连线》杂志回顾了一门课程如何成为让App保持粘性的指导手册,并且介绍了提出了戒除成瘾的解决方案。 智能手机让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这种便利性也让每个人都成为了低头族。成

  《连线》杂志回顾了一门课程如何成为让App保持粘性的指导手册,并且介绍了提出了戒除成瘾的解决方案。

  

让用户玩手机上瘾,高粘性 App 设计者有何秘诀?

  智能手机让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这种便利性也让每个人都成为了低头族。成瘾问题部分要归咎于这种便利性,但更多是因为有一群人有意而为之。

  这群人设计了很多互联网产品的行为,影响到了数十亿人。

  现在,是他们对此进行反思的时候了。

  2007年9月,75名学生走进了斯坦福大学的一间教室。10周过后,他们就一起积累了1600万用户,得到了100万美元的收入,以及一个迷住了一代人的应用。

  这个班俗称“Facebook班”,给他们上课的导师BJ Fogg成为了硅谷的传奇。那个班的毕业生后来陆续在Uber、Facebook以及Google工作和设计产品。其中一些甚至跟同学一起开了公司。但10年后,这个班传授的一些知识已经被整个社会盯上,大家认为手机成瘾的问题跟那些知识脱不开关系。

  Fogg的研究小组叫做Persuasive Technology Lab(劝说技术实验室),它研究的是技术如何可以说服用户采取特定行动的问题。早期试验主要围绕着这样的问题展开,比如“你怎么才能用短信来阻止大家吸烟?”但当Facebook(当时刚成立了3年)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自己平台时,Fogg看到了一个在实际环境下测试自己理论的完美机会。

  学了几次行为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后,学生们开始自己开发Facebook应用。他们利用互惠原则以及提供建议这样的心理学工具来对应用进行设计,比如给朋友发一个虚拟的拥抱或者让朋友加进来一起玩躲避球的在线游戏。当时Facebook正在开始在自己的新闻流中促销第三方App。而iPhone又在2007年夏发布了;一年后应用商店也将推出。在app越来越显示作用时,Fogg的教程成为了如何让App保持粘性的指导手册。

  Dan Greenberg是那门课程的助教,他回忆道:

  第一个月内就已经有数百万人在使用这些app。

  后来他跟同学一道创办了广告技术平台Sharethrough。一些学生决定利用横幅广告对自己的app进行货币化,像Greenberg这样的App开始创收,多的时候一个月的广告销售额就达到了10万美元。Fogg有一个秘密配方,而现在正是让这个配方发威的理想时间。

  10年前,Fogg的实验室简直就是创业者和产品设计师加入Facebook和Google的敲门砖。

  畅销书《Hooked(上瘾)》的作者Nir Eyal当年就跟先后担任Facebook 和Uber增长负责人的Ed Baker坐在一起听课。在这里的还有Kevin Systrom 和 Mike Krieger,Instagram的两位创始人,他们跟前Google设计伦理学家Tristan Harris(现为Time Well Spent运动的领导者)一起做项目。这帮人在Fogg的实验室一起学习和开发让我们对app和电子产品上瘾的技术。

  现在,我们正在评估这引发的后果。从Facebook的前总裁声称硅谷的工具正在“撕裂社会的社会结构”,到法国正式在公立学校禁止智能手机,我们开始对我们跟设备有时候有毒的关系进行重新检视。看看产品设计师教育的来源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们的作品会产生哪些不良后果——并且看看如何才能逆转这种后果。

  设计成瘾

  BJ Fogg怎么看都不大像是一场硅谷运动的领袖。他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年纪已经是跟他共事的创业者平均年龄的2倍。他的学生对他的印象是精力充沛而古怪,并且致力于利用技术作为一种向好的力量:过去,他上课教的是怎么做出产品来促进和平,并且利用行为设计来与自然建立联系。但是每一门课都从一个框架开始,也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Fogg的行为模型。该模型认为,当三股力量——动机、能力、触发器交汇到一起时,我们就会开始行动。

  在硅谷,该模型回答了在产品设计师当中最经久不衰的问题之一:怎么才能让用户回来?

  比方说你是一位Facebook用户,手机上装有Facebook App。你被激发要确保自己在网上发布的照片不要难看,你被Facebook发送的通知触发,它告诉你已经被标记了,而你的手机让你马上就可以去看看。你打开了Facebook应用。

  该模型的支持者比如Eyal认为,这个框架极其强大。他说:

  如果你理解大家的内部触发器,你就可以尝试去满足他们。如果你感觉孤单,我们就可以帮助你建立联系。如果你觉得无聊,我们可以帮你找点乐子。

  但批评者说像Facebook这样的公司已经利用了这些心理学原则来捕捉人的注意力。尤其是那些靠广告支持的企业,在app上面消耗的时间越多就相当于利润越多,设计师就可以针对未必总是跟用户的福祉一致的价值加以优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布者资料
第一站编辑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2-05-22 19:05 最后登录:2014-08-08 03:08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