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会员业务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当时大环境是,网友对付费看片没有太大热情,加之视频网站质量整体偏低,会员难推进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爱奇艺2011年开始卖会员,定的年度KPI是几十万人,最后团队只完成了不到20%;也尝试过像卖点卡一样去卖会员,可第二年、第三年依旧没有完成任务。整个团队都垂头丧气。 龚宇也纠结,但他相信好内容始终是值钱的,就如同好的电影一定会有人买票去看一样。 付费一定是趋势,尽管过程很煎熬。 熬到2014年,国家对盗版进行打击,市场环境得以改善。同时网络支付也越来越便利,2015年这个市场终于迎来爆发性增长。 这让龚宇有种“终于等到你,还好没放弃”的感受。 他曾感慨如果不是前瞻性,这么多挫折肯定会让自己动摇,一个好的市场估计就被关了。 但,正因为是龚宇,才有如此“前瞻性”。 爱奇艺做长视频,业内难免有些质疑,认为移动终端屏小受限,不如PC端受欢迎。龚宇考虑的出发点是,移动端才能让大数据分析得更准确。 爱奇艺内部有一套独特的选剧模型,参数包括演员、剧本、导演、播出时间等。根据不同权重分析,最终可以得出未来流量的预期。 早在2014年的时候,爱奇艺对流量的预测准确率就超过了80%,而且是提前在剧制作之前就可以预测到。 其实那些爆款剧集和综艺,早在只是个念想时,爱奇艺就可以通过技术预计到它们会成为爆款。《来自星星的你》和《太阳的后裔》同样是基于此测算才决定引进的。 曾任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的马东对此很了然。他说一般舆论都忽悠不了龚宇,因为他压根不信。 “他手里看到的是数据,数据的力量远比我们个人的感知力量要大得多,数据反映的就是时代变化。” 重视技术的龚宇还立过不成文规定:公司构成至少一半是技术人员,当比例减少时,就会停止其他岗位的招聘。 只有工程师这个岗位是一直开放的。 创办爱奇艺刚一年时,龚宇和身边人就在讨论,未来视频市场会是像百度、Google那样一家独大,还是会像开餐厅一样多家共存? 他的判断是,既不是一家独大,也不是“很多家”共存。 寡头并存的时代想要存活,就要拼策略。 小策略错了不打紧,但大策略绝不容有失。 龚宇的策略是,该砸钱时绝不手软,但要留后劲。喘息是必须要有的,否则当遭遇大挫折时,很有可能没有翻身机会。 2011年下半年爱奇艺首次迎来严峻挑战——独播版权之争,短短几个月就扰乱了视频行业的游戏规则,所有剧集价格都在水涨船高,最高甚至出现单集报价过百万。 各家视频公司都在疯狂砸钱买独家版权剧,唯独爱奇艺动作不大。 龚宇认为那太激进。一窝蜂似的去买跟播剧,2、3星期就播完了,花了数亿,热闹之后什么都留不下来。 他甚至站出来说,我买的独播剧,谁想跟我换?我全换。 猛砸钱买剧被龚宇视为“自残行为”。因为剧是源源不断买不完的,无休止的投入只会伤害自己,他不会在这方面投过多钱打水漂。 这场战事并没有持续太久,烧了4个月后便慢慢回落。风波过后,带来的是视频行业整体“月度时长”下降。 但爱奇艺除外。 在全行业都下降的情况下,爱奇艺反倒脱颖而出,2012年2月“月度时长”和“用户覆盖数”呈现出逆势增长的态势。 这多亏了龚宇一贯不烧钱的主张——烧钱只图热闹。 他的主张还有后半句:必要时“砸钱”,但一定要砸出回响。 他是看准了才会“砸”,并且一砸就是大的。 有次龚宇一下砸了2个亿,在业内炸开了锅。 2013年底,龚宇和团队分析那一年的投资回报,找到一个价值洼地:综艺。 各大视频网站经历过烧钱的2011年,对版权购买的热情早就冷却。龚宇偏偏剑走偏锋,想要最先在综艺节目上寻求独播。 于是爱奇艺花2亿打包买下湖南卫视2014年5档综艺节目的网络独播版权,其中包括《爸爸去哪儿》第二季。 2个亿,只为买断独播,外界声音一致是,“爱奇艺疯了”。 但随着时间推进,无论是广告商的热情,还是网络收视率的飙高,大家这才意识到“疯狂决定”是个先见之明: 银鹭以6600万的价格买下《爸爸2》的独家网络冠名权,创下了中国季播节目网络独家冠名费的新纪录;《爸爸2》在爱奇艺首播以近15亿流量收官,微博话题热度近300亿,成功推火一个现象级内容…… 有媒体曾问龚宇,为了拿下一个剧或节目,会不计成本吗? 他回答,吓唬一下对手还行,但每笔交易其实都需要理性判断。 他曾调侃自己,我一个看方程式的,你让我来选剧,太痛苦了。 所以龚宇做决定时不会想着这部剧能吸引多少迷妹,引发多少话题。他靠的是逻辑和策略。 2015年制作网剧《盗墓笔记》时,爱奇艺投入的单集成本就有500万,这在当时已经破行业纪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