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有人靠颜值,有人拼音值。 在内容的大舞台上,十八般武艺,无论你拥有其中哪样,哪怕是最普通的素人,也能在这个舞台淋漓尽致的展现自己。 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随着内容大生态的不断完善,你一定和我一样,强烈地感受到正在崛起的“声音经济”。 4 月 23 日,世界读书日当天,有人做了一张各个知识付费平台推出的系列活动的表格,一眼看去,琳琅满目。 当用户注意力被抖音、快手、微视上各种短视频掠夺的时候,在这场时间争夺战中,更具伴随性、情感性和想象力的声音内容,正在悄悄占据用户更多的时长。 今年以来,无论知识付费、有声书还是各档音频内容节目,声音产业瞬间涌现出太多内容,用耳朵“阅读”成为一种趋势。连传统出版集团也不甘示弱,参与到正面竞争。 比如,一个多月前, 7 月 23 日,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新作《今日简史》开启销售。在中信出版集团针对首批读者的限时特价活动中,读者不仅能购得纸质书、 100 分钟专家音频导读和有声书,还能获得尤瓦尔的前两部畅销作品《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的有声书。 比如,作为知识服务行业的先行者。最近,罗辑思维再度力推有声书产品“每天听本书”。 5 月 18 日,“每天听本书”上线一周年之际,从得到展现的数据来看,一年时间,“每天听本书”共上架了 1231 本听书,入驻了 162 位解读人,共制作了 249 个书单,《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为被借阅最多的书籍,被听过23. 9 万次。 听书正在给内容生产带来微妙的变化,有人用“决战千亿音频市场”来形容正在发生的一切。 除了平台和流量,这其中,最关键的还是优质音频内容的生产者,是他们把看似冰冷的文字转化成美妙的声音。 抛开这些宏大话题,我和三位最普通的“音频内容生产者”聊了聊他们的故事。 从文员到有声书主播 一个月收入翻好几倍 醉蝶, 25 岁,一位彻头彻尾的素人。 作为一名声音内容的生产者,已经开始有自己的粉丝了。 一年前,她还是朝九晚五的文员,每天上班整理文件,枯燥无聊,她开始在工作过程中听小说。 “一天好几个小时,很多类型都喜欢去听,比如最火的盗墓笔记、鬼吹灯……还有其他比较有名的老师读的内容,还有女生喜欢听的宫斗、言情和校园的内容。”醉蝶说。 最初她只是一名音频内容的消费者,听有声书。她解释,有个好听的声音陪着自己,至少干活不显得那么累了。 听得多了,自然就喜欢上有声读物,加上实在缺乏新意的工作,鼓励着她去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开始试着努力和接触有声书行业,不想做每天虚度光阴的工作。”她说。 作为一名素人,醉蝶没有任何专业基础。开始,她会请教一些播音前辈,去各个平台参与试音,后来接到平台的书录制,“蜻蜓、喜马拉雅、懒人听书、企鹅FM……一本一本越接越多,各个平台都有。” 各个主流音频平台,除了购买的图书版权不同,关于有声内容的生产和展示,基本大同小异。“每个平台都会有我喜欢的书,所以每个平台都去尝试。”醉蝶说。 辞去原来的工作,全职做有声内容生产,家里人问起她的职业,醉蝶常常不知道怎么解释。“就说录小说的,大部分人都不了解是什么意思。收入比之前文员工资高出几倍,辛苦一些,努力多录些的话,月入过万。”她说。 通常平台会按时长结算费用,这有点像内容平台给每篇图文内容生产者的补贴。一个成熟的音频内容,按照时长和不同的书的质量,给生产者多少钱,多数属于一次性买断,没有流量分成。 醉蝶每天会花5- 6 个小时工作,因为需要不断说话,工作时间不会太久。 被问及有什么建议给到有声书内容创作者,她说:“建议大家更贴近现实,用自己本音去演播,因为有声书是为了让大家娱乐放松,太中规中矩不太适合。把每句话的意思表达清楚,普通话说好就可以了。重点还是在演上,用声音去演绎。” 不过,除了新媒体音频平台,去年以来,一些传统的出版集团也在积极探索有声业务。 不久前,一位传统出版行业负责有声业务的朋友开始招募“主播”,他们对有声书和解读有声书有着较大的录制需求。把那些手握版权的畅销书,通过第三方主播,制作成有声内容。 这家出版集团给出的价格更高,差不多500- 700 元每个小时,不过要求是成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