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已授站长之家使用 来源:雷锋网(ID:leiphone-sz) 作者:大壮旅 雷锋网按: 9 月 18 日, 2018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边缘智能主题论坛在上海召开,论坛以“边缘计算,智能未来”为主题,是 2018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重要主题论坛之一。 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在当天的演讲中强调:人类正从大数据时代走向大计算时代,边缘计算的趋势是全球互联网科技趋势“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的结果。 “在PC时代,所有的计算都是在电脑上,是本地计算。随着互联网发展,数据越来越往云端、中央上转,计算慢慢从边缘集中到了云端。而从移动互联网开始到现在物联网时代到来,我们逐渐看到另外一个趋势——更多的计算又从中央往边缘迁移。” 同时他还预测,到 2025 年,每一千美金能够买到的算力相当于 1000 个T,足以支撑五级无人驾驶所需要的计算需求。如果基于此继续开发与之匹配的软件系统,预计到 2030 年,真正的五级的无人驾驶将成为可能。而技术趋势有趣的地方在于—— 1000 个T的算力正好和人类大脑的算力相当,这也是摩尔定律一个值得玩味的发展结果。 以下是余凯演讲全文,分享地平线在边缘计算方面的工作和思考,本文由雷锋网编辑(有删减): 今天我们在这里一起探讨边缘智能,边缘计算——这个现在看起来已经越来越广受关注的行业共识。 城市是人工智能非常重要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有交通、有驾驶、有大量的人机交互,计算一定是发生在数据爆发的场景里,而现在数据大量产生和爆发的地方就是在城市。 边缘计算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它确实会让城市的生活变得更加安全,更加美好。 更多的计算正从中央往边缘迁移AI未来的发展,必然会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边缘计算,会覆盖生活的每一天——从家里出发,在路上,在工作的场景里。毫无疑问,这里会产生大量场景和数据。 分享一个报告数据,预计到 2025 年,全球数据量将以 10 倍速剧增至163ZB,这个数据量远超过任何互联网公司现在所储备的数据量。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在计算上也在发生。 在PC时代,所有的计算都是在电脑上,是本地边缘计算。后来随着互联网发展,数据越来越往云端、中央上转,计算慢慢转移到了云端,转移到了云端计算。而从移动互联网开始到现在物联网,我们看到另外一个趋势,更多的计算从中央往边缘迁移。这带来的好处就是实时性、可靠性,设备在离线的情况下还可以正常运作。 比如,自动驾驶汽车在路上跑的时候,过隧道的时候没有信号,车如何自动驾驶?一定要靠不依赖网络和云端的边缘计算。很多安防类的企业,他们有一些现在是靠WIFI联网处理,但是受信号和带宽影响很大,也需要边缘计算。 这里核心的一点,大量的计算要在边缘,并不在数据中心。数据中心需要强大的供电系统,经常建在例如内蒙古等一些用电需求比较少的地方。而边缘计算一定要求低能耗,这就对边缘计算的处理器要求非常高。 边缘计算的AI处理器,可以说是今天我们整个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的核心的技术基石。 边缘计算的五大优势我们强调边缘计算,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算力要打折扣?其实不是。 拿自动驾驶来说,自动驾驶分为 Level 到 Level 5 共 5 级,5 级就是全天全路况,全工况的无人驾驶。在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趋势,自动驾驶每往上升一级,它的计算量就增加了一个数量级。 比如,产业界当前所处的阶段是三级自动驾驶,匹配的产业化的人工智能处理器处于差不多10T的算力阶段,而四级的自动驾驶到百T量级,再到五级的完全的无人驾驶的话,要到1000T。 这是什么概念?我们稍微回顾一下摩尔定律,过去一百年,平均来讲每一千美金大概能买到的算力是这样的增长的曲线(如上图)。 今天一千美金相当于一个iPhone可以买到的算力。从 2017 年开始,实际上摩尔定律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因为我们的物理制程已经开始变化,最近行业在攻克五纳米这样的制程。但是继续往上的话,会越来越难,因为原子是0. 1 纳米,人类在芯片制造工艺上已经逼近原子的极限,物理制程就不能继续推进摩尔定律往前发展。 进入“新摩尔定律”时代今天,我们可以说是进入了“新摩尔定律”时代,要通过场景驱动,场景与任务、软件算法去驱动,这种架构模型使得摩尔定律能够继续往前奔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