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峰的身上依然保留着摩拜的痕迹。 他的微博签名依然是摩拜王晓峰,最新一条微博评论里,依然有网友骂着脏话让他退钱,只有微博认证里的“前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CEO”提醒着众人物是人非。 “王晓峰是大脑,我是心脏。”这是一年前更为人熟知的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对二者关系的描述。如今这位“大脑”已经离开摩拜 6 个月。 在摩拜的两年多,是王晓峰最接近理想的时候。来摩拜之前,他是Uber上海区总经理。 2015 年下半年正是滴滴和Uber烧钱战最激烈的时候,无休无止的补贴让他心生倦意。 在他看来,用奖金争抢更多的司机,“其实会造成(更多的)拥堵。”《人物》杂志曾采访过王晓峰的朋友。朋友眼中的王晓峰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他曾对一个特别熟的朋友说:你做那个项目是能赚钱,但又有什么意思呢? 从李斌找到他,到决定加入摩拜,王晓峰只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理由很简单,共享单车在他眼里是一个神秘且和Uber差不多伟大的主意。 和伟大生意相配的是伟大理想,单车在王晓峰的眼里意味着环保和创造。为此,王晓峰亲手写了邀请函,并将摩拜正式上线的日子选在了 2016 年 4 月 22 日——世界地球日当天。尽管周五并不是公关从业者眼里适合开发布会的好日子。 图:王晓峰微博回忆摩拜创业故事 现在回看王晓峰的选择,他并没有逃离补贴的漩涡。比网约车更年轻、更有活力的共享单车,被更多的概念包裹——物联网,O2O,共享经济……一年完成 5 轮融资的热闹,反而将商业逻辑衬托得没那么重要。 摩拜创始人胡玮炜说过,“如果失败了,就当是做公益了。”王晓峰虽不像搭档那样感性,但他也为单车这个原创所兴奋, “不抄袭(硅谷)这个事儿挺爽的。” 至于如何盈利,这么高频的生意怎么会赚不了钱?甚至到了 2017 年 1 月,王晓峰对外接受采访时还坦承,自己更关注如何提高用户体验,“暂时还没想盈利的事。” “为什么你要束缚我呢?让子弹飞一会儿。”他反问对方。 但资本和市场的耐心总是很有限,回到商业本质的时刻终于到来。从去年 11 月起,共享单车行业进入洗牌倒计时,整个行业呈现摇摇欲坠之势。 有媒体爆出,摩拜和ofo两家挪用用户押金超过 60 亿元。为了在残酷竞争中获胜,双方几乎打尽所有子弹。截至 2017 年 11 月,摩拜单车的总投放量已经超过 800 万辆,仅仅是车辆制造、采购成本就高达 80 亿元。 到了 12 月,摩拜投资人李斌在“中国企业领袖峰会”上更是直言,“这不是一个可以持续的商业模式……不能收钱,是难以为继的。” 找钱成为王晓峰在去年冬天的迫切任务。王晓峰频繁飞往海外,见过的大型海外基金不下十个,但无一成功。这种挣扎一直持续到今年 3 月——美团正式收购摩拜之前。 “没想到在国内创业会这么难”,徒劳无功的心酸让年过 40 的王晓峰语带哽咽。 从人人喜闻乐见的“新四大发明”到市值不断被看衰,共享单车的赌局上有太多出局的玩家,王晓峰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作为头部玩家的另外一方,ofo的日子更不好过。除了负面不断,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被媒体解读为戴威即将出局。 在滴滴和阿里两巨头面前,这个 90 后创业者不愿妥协,“如果你们不想战斗到底,现在就可以离开公司。”今年初,ofo用两次质押资产换回了阿里17. 7 亿借款。 不过,戴威的坚持在投资人的眼里显得很不合时宜,“希望戴威低下头的那天,他的手里还能握有谈判筹码。”投资人Justin说。 在投资人和创业者的游戏规则里,创业者想要独立运营权没错,但前提是创业者不能牺牲投资人的利益。 不想认输的戴威坚持到了现在,但没人相信他能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已经对他判了死刑。 据说戴威最为羡慕的创业者是张一鸣。在BAT围剿之下,今日头条快速成长为估值 750 亿美元的公司,且至今仍保持独立发展。 但头条的成长路径与共享单车迥然不同。前者用算法颠覆了内容产业,玩法“前无古人”;后者则极易复制,在迷信规模论的资本的裹挟下,只能不顾一切冲杀。 资本吹起来的泡泡,色彩再斑斓,终究是有破灭的一天。而当一切尘埃落定,戴威所有徒劳无功的挣扎也许会像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一样,在讲述这一场混乱残酷的战争时,成为后来创业者关于理想和信念的一个美好回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