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创界网(ID:ChuangDaily) 文/南七道 分析中美互联网巨头的发展史,就会发现,几乎每隔 20 年,全球的互联网巨头公司,就会迎来一波巨大的危机甚至灭顶之灾。从此衰落或者是再次新生,没有任何一家能幸免。 这不是危言耸听。在这背后,是看不见的经济周期和看得见人口变迁,在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0 年一道坎,巨头们的梦魇11 月 20 日,刘强东在沉默许久之后,首次发声,“京东管理团队已稳定成型。”外界猜测他是不是要交班。 2018 年是京东的极其动荡的一年,伴随着创始人的性丑闻事件同时,股价今年以来暴跌近50%。但是股价暴跌的深层原因,却不仅仅是性丑闻这么简单。 最近饱受折磨的创始人不仅仅是他,这个名单还可以列很长,涉及到中外各个巨头:拉里佩吉、马克·扎克伯格、马斯克、马化腾等等。 在这些巨头和创立的公司身上,我们可以找出一个共性,那就是公司都成立了 20 年左右。而他们可能面临着成立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而这个规律在上一波经济周期中成立的苹果、微软等巨头身上同样适用。 我们先来看我们总结的一个互联网公司危机周期表,一目了然。 为什么是 20 年?表面看,是公司的产品或者管理的落后,但是背后的真相是,这些公司和创始人踩到了经济周期或者行业周期的红线上。 认真分析,在 20 年的危机背后,会发现一些共同的规律: 1、老巨头的危机:每一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上一波经济红利期产生的科技巨头都会出现问题,甚至是濒临倒闭,比如苹果公司在 1996 年已经聘请了破产顾问,准备清算关门。董事会被迫请了乔布斯再次出山担任苹果CEO,力挽狂澜,如果没有他,苹果就消失了。只是一个水果的名词了。 2、新巨头萌芽:每一次经济危机,是老巨头的至暗时刻,但是是潜在新巨头的诞生时刻,在 1998 年,微软濒临解体,但是谷歌、腾讯、阿里等未来的新巨头都开始创立了。 3、内忧外患:巨头的衰落,一方面是整体经济形势的下行,营收受到影响,但是另一个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其实公司由于搭乘着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红利急速的发展,很多公司内部人员、管理、战略的问题,其实会被快速的发展和繁荣所掩盖,但是公司一旦放慢增长,问题马上会爆发出来。 比如潘乱关于腾讯的那篇文章,本意是一个纯粹的行业探讨。之所以爆发出这么大影响和回响,除了文章本身,更重要是腾讯处在经济周期和公司发展的拐弯点。腾讯之前一直都是行业明星,没有人质疑过腾讯的增长和模式,但是在今年上半年,因为经济放缓、相关政策、外部竞争、收入下降等多种内外部原因,腾讯整体增长放缓,这个时候发起的这个讨论,刚好卡在了这个关键节点上。导致了舆论的大爆发,包括外部和腾讯自身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认知。 4、新技术的威胁:伴随着经济和社会调整产生的新一代技术,加速了和老巨头的竞争,分流了用户,革新了用户体验,进一步挤压老巨头的市场,这个时候如果再有外部的经济波动,或者政策变化,可能就是一个灭顶之灾。 1997 年,谷歌创立时,微软认为浏览器是互联网用户的核心入口,当时 IE浏览器占了80%的市场,根本看不上搜索。1998- 2002 年成为了Google发展的黄金期。2003 年初Google搜索网页市场份额已经35%,搜索引擎份额约70%,微软市场份额仅为15%。 从 1997 年到 2004 年,微软一直深陷反垄断案危机中。加上谷歌的冲击,雪上加霜。市值从 2000 年跌破 6000 亿美金后,直到 2017 年 10 月才再次恢复 6000 亿市值。花了 17 年时间。 5、周期性危机:我们发现,新经济的发展,引发的危机是有周期性的。从 1978 年到 2018 年,基本上是 20 年为一个周期。但是新技术会缩短危机的发生的周期时间。也就是说,越新的技术,越后来成立的公司,发生公司化危机的周期可能就越短。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上一批是 20 年,当新兴巨头们的半衰期已经开始缩短到 15 年,接下来可能就是 10 年。 公司衰落背后的经济周期任何一个经济周期和行业周期的背后,都必然会经历复苏、繁荣、登顶、衰退、萧条,再复苏。循环往返,永不停歇。 20 世纪 20 年代,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在比较了多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后发现,经济发展存在一个为期50— 60 年的周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周期理论——“康波周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