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个多月前的双十一,爆发的订单量反映出巨大的商品需求。 而这背后,谁能承接这样的需求,谁能快速地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谁能快速地将产品送到消费者的手中,成为了一个倒逼制造业和供应链的问题。 背后的逻辑是,制造业与供应链如何面对需求侧的挑战。或许,工业互联网、科技智能能解决这个问题。 但实际上,中国的传统制造业还处在于一个相对割裂的状态,数字化程度低、人力使用率高、供给反应速度慢,这都是传统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升级供应链过程中的阵痛。 在锌财经走访过程中发现,已经有一些互联网科技企业走入生产车间,接受了传统制造业理念和互联网思维的碰撞,把卓有成效的科技智能注入制造业和供应链之中。 11 月 30 日,阿里云制造及地产行业总经理胡鑫、共创供应链科技董事长林恒毅、Syrius炬星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罗璇、雪浪数制CEO王峰,受邀参加锌财经新制造私董会,以“柔性供应链推动新制造”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在私董会上,杭州智能制造产业协会秘书长姚晓华、龙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翁学成、浙江大数据协会秘书长陆虹屹、杭州时刻达科技有限公司CEO陈道昆等嘉宾从自身的行业实践出发,也参与到对新制造与柔性供应链的讨论。 供应链的两大原则供应链有两个原则:第一个是流动性,供应链追求的就是流动性,而流动性分为两种,一种是信息的流动性,一种是原料、产品等在物理上的流动性。而今天的问题是信息流动的速度非常快,原料、产品等生产要素的物理速度远远跟不上。最大的变化是从需求端开始的互联网化、智能化,把前端变得极其复杂,这样的情况下,品牌商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数据,做什么样的决策? 供应链的第二个原则是供应链越来越复杂,其复杂来自于供应链中累积的波动,活动越多,越频繁,越缺乏计划性,准备时间越短,波动的叠加就会越大,整个生产周期就会越长,品牌商只好用更高的库存来备战。 高库存面对一种波动性的环境,只会带来两种效果:卖得好和卖得不好,而卖得好在今天通常是小概率事件。那么接下去,品牌商要做的事只有清货。在这样的状态下,品牌商永远都在清货和赶货的路上奔波。 那么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我认为供应链的问题是不能拆开来看的,如果不能从销售端去掌握和了解每一个平台和渠道,供应链不能发挥好的效果。我们需要的是需求驱动的供应链,我们必须从流动的视角看待企业的供应链,通过增加有效产出和赢利的流动速度,消除阻碍流动性的阻碍,用时间来管理流动性,并以缓冲来管理不确定性。 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我今天想讨论的是,制造业为什么需要数字化转型? 现在来看,制造企业通过前 20 年的发展,都拥有了许多用于生产制造的系统,但问题在于这些系统都是孤立的,数据无法打通,无法让数据产生价值。所以,我认为制造企业要做到数据的可视化,要让企业的系统应用从前端的销售到终端的生产,再到供应链,实现数据标准统一的数字化。 其实在制造领域,阿里云可能只是一个配角,只是在运用新技术的手段支撑制造业的发展,通过ET工业大脑等新技术能力和阿里云的平台能力,让技术和新制造更好地融合。 我们认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数据资产化、平台能力化和产线智能化。而依托先进的互联网与技术路线,阿里云能够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采购销售、物流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为制造型企业提供服务,其中主要包括了连接能力、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分析能力。 目前,阿里云已与浙江、广东等省份建设了工业云平台,这对于国家的工业制造产业是有一定帮助的。同时,阿里云平台也希望与物流等方面的服务商连接,为制造型企业提供更多的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