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沛东把这两个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归纳为是卖货的良性循环。在他看来,中国的零售一直是中心化模式。零售的1.0,中国从 1994 年左右开始,也就是沃尔玛进中国的时候,给中国带来了商超买货的文化、卖场的文化、超市的文化、便利店的文化。以前都是国营百货,这国内第一代零售的版本;第二代,从 2002 年之后开始,出现淘宝、京东,当当网等平台,这是第二代。自零售是第三代,这也是纷来走的方向。 由于零售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洗礼,于沛东认为,“第一代和第二代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中心化的。比如淘宝,大家不知道品牌网站的网址是什么,但知道淘宝的网址是什么。这个就和线下性质一样,知道西单在哪儿,但不知道美特斯邦威的旗舰店在哪儿,这叫核心的矛点地标,还是中心化的交易流程。但这种中心化的交易流程并不是最高效,或最有效的交易方式。” 在中心化交易的模式上,于沛东的观察是,主要问题在于没有信息传递的节点,也没有提高信息交流的速度;但当信息集中到了一定程度后,就又回到了一个无效信息的市场。现在全都集中到了一个平台之后,信息就又变得无效。 “所有业态,无论是盒马生鲜的模式,还是做社区团购模式等等,都是在探索流量场景到底怎么来?“ 创业者现在对零售的理解一直是补贴的打法,这个状态至今一直在持续。 “补贴就会有流量,不补贴就没有流量”,所以于沛东在这次采访中他坦言说: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资本愿意投电商,因为大家都认为烧钱。电商不火是在 2012 年和 2013 年,一直到 2016 年。比如 2015 年大家都在讨论O2O,觉得O2O是一个神奇的模式,那时候我们团队也有投一些项目。比如 2016 年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在讨论VR、AR、MR,电商其实很久没有出现在所谓的风口上了。 直到微商的市场浮现之后,于沛东说,大家都看到云集亮了,于是 2018 年出现了一大批做社交电商的。很多投资机构又把一部分精力才放到了看社交电商的项目上。 “中国有 4000 万从事社交电商领域的人员,社交电商的存在是与我国的文化相符的。但超过 1000 亿的电商只有拼多多,其他零售商做得最好的云集也不过上百亿。就好比豆瓣和猫眼的区别,真正的发言人的平台,值得用户信任。”招商零售采访纷来时,于沛东如是说。 结合零售、社交电商、短视频,让于沛东更有体会的是,怎么样能够让这些厂家更好地把货卖出去,让消费者能够更喜欢。同时,让To B端零售卖货的场景出现新的认知和质的变化,更让中长尾的KOL网红,如何在卖货的环节,发挥巨大的销售作用。 “让厂商自己建立属于自己的零售” “纷来目前其实不做用户端的流量获取,纷来的业务给厂商提供一套以短视频为载体,以社交流量为链接的一个工具和方法,让厂商去建立属于自己的零售渠道。” 在于沛东看来,纷来目前主要开发的是撮合对接的中间工具,服务To B,并不需要那么大的市场。服务一千个To B,一年有几十个亿;服务一万个To B,一年就是几百个亿;服务十万个To B,一年就是一千个亿。这能让纷来在模式上发挥价值,良性的走下去。“我们就是想让更多零售厂商,和更多零售行业的人,有决定权并完成整个零售链条的能力,纷来提供方法和工具”。 纷来模式目前主服务的诉求有三端,PC端针对商家用,商家可以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及发布任务、处理任务、处理订单等;中台,就是纷来APP端,提供给中长尾的内容创作者和销售人员使用;而C端用户不会去幻想做成拉式的销售,或者做成一个以搜索引擎为入口的电商平台。 所以,如果你是纷来的代言人,纷来要保证的是你在足够优秀的情况下能够赚到足够多的钱。那至于你怎么样能变得足够优秀,怎么样能卖出去更多的东西,拍出来更好的内容,纷来会有一套培训机制和指导方案给到你,但更多的还是靠自我提升。对于纷来的模式而言,他们关心代言人的是,到底你是不是那个对的代言人; 卖货的规则是,“不是商家选择代言人,而是代言人选商家和选商品”。通过大数据匹配用户需求,为商品打标签。同时也会为不同的“代言人”打上标签,训练出不同的人推广不同品类的效率不同。还会有很多维度的标签,比如位置匹配等等。 “供应链端跑的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