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好友的介绍,懂懂笔记联系上了深圳本地一家风投的投资总监刘先生,提出希望就垃圾分类创业项目进行沟通。谁知对方刚一听“垃圾分类”这个词,立刻在电话里表露出反感的情绪。 原来,他以为自己又遇到了提交垃圾分类项目的创客。再次表明来意后,刘先生表示,近一段时间以来已经看到太多的相关项目,所以下意识地就想挂电话了。 “现在办公桌上还压着好几份BP(商业计划书),没功夫看。”他悻悻然说到,早在上海实行垃圾分类时,他们就已经预见深圳和广州会有大量创业项目出现,但是没想到,最近投资经理整理提交的多数BP,商业模式与逻辑竟如此滑稽和荒唐,“我坚信会有优秀的创业项目诞生,但可惜的是,不是我们目前看到的这些。” 刘先生举了几个例子:有一个创业项目计划打造一个移动线上平台,通过一键预约方式,由平台工作人员上门帮助孱弱老人、残疾人士代分类,收取和放置垃圾,并以此收取一定服务费。 在他看来,单一社区中行动不便者的数量和比率普遍较低,即便有这样的用户群体,通常垃圾分类、扔垃圾也会由其家人、亲友协助完成,“就算退一万步讲,他们身边没有任何亲友,对于孤寡老人、单身残障人士,当地街道、居委会肯定也会有一定考量,而且这些群体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的可能性也很小。这样异想天开的项目简直了!” 除此之外,刘先生提到一些社区垃圾分类宣传短视频平台、家用分类垃圾桶、快捷查询分类垃圾APP、可食用快餐盒、厨余湿垃圾烘干器等项目,他表示对很多内容感到无语。 “社区垃圾分类宣传短视频,还要做成PGC形式,且不说政府会自行开展宣传引导,这样的内容做成APP会有多少用户使用,还说做成抖音会超过Papi酱和办公室小野?另外那些号称能将厨余、湿垃圾进行智能化烘干,然后自动分类的设备,家庭购买的可行性有多大?” 他苦笑道,这些创业项目显然是未经大脑思考便匆忙提出的想法,只是为了在垃圾分类的创业大潮中尽快捞到钱,套取机构的投融资,“不外乎就是想抢一波市场先机与红利”。 对此,刘先生坦言,每每政策的风口来临都会催生出一大波创业项目,作为投融机构从业者,他对此已是见怪不怪。然而,近期在和很多同行交流时,他们都发现垃圾分类这一风口有些不同,那就是打算“上天”的项目明显多得不可思议,着实让他们有些难以理解。 莫非,太多创业者并没有看清垃圾分类里面的挑战? No.3卡位、概念、先机:资本总要把钱花出去 “什么商业项目能够一诞生就完美?大家还不都是在摸索中渐渐完善的。” 来自广州黄埔区的创业者吴杰(化名)最近很焦虑,他和广美两位同窗的二次创业项目“智能查询多功能分类垃圾桶”BP已经完成了两个月,仅在最近几周时间,BP就被要求修改了将近二十个版本,但依旧没能获得本地投资机构的认可。 “见了不少大大小小的机构,包括给天风天睿、红榕、粤科、弘信和瀚晖都发过BP。”吴杰告诉懂懂笔记,他参与设计的这款智能分类垃圾桶,集成了垃圾种类查询,多格分类垃圾存放,桶内垃圾容量可视化显示等功能。而且创始成员包括广美和南方科大的校友,垃圾桶的造型和自动化设计都很有优势。 “我们设计的智能垃圾桶造型为柜式,最下层是厨余,中层两格为干湿垃圾,上层两格分别是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吴杰透露称,在垃圾桶(柜)的最上层,还设置有一台智能查询系统,可查询垃圾所属类别。 然而,当吴杰和CTO向部分本土资本机构介绍这款产品时,却投资人戏称是“多垃圾桶橱柜+Pad”,这让团队顿时大失所望,备受打击。他告诉懂懂笔记,上海有不少家庭为了分类投放垃圾,在家中购买了好多垃圾桶,如果使用他们设计的智能化产品,可以节约室内空间,一柜顶五桶,而且能够智能化分类。 “肯定是有需求的,而且不是总能看见有用户在垃圾桶旁,用手机查询投放垃圾的类别吗,这个(机器)在家里就能完成了。”面对资本机构的质疑和建议,吴杰感到无所适从,“有的提出要加AI概念,有的表示BAT如果做这类产品怎么办?有的说盈利模式是卖硬件太缺乏想象空间了……” 他认为,不是团队构想的产品出现了问题,只是投资机构尚未意识到产品背后具有的价值。 在他和其他两位创始人看来,现阶段所有关于垃圾分类的创业项目和产品,都不可能非常成熟,需要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逐步完善、修改和迭代。即便是受欢迎程度最高的垃圾分类识别应用程序,想必也无法完全通过拍照就能分辨出所有垃圾,并完美地进行对应分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