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财经旗下“晚点LatePost”的报道,有文件显示WeWork最新估值,从之前披露的 470 亿美元,已经腰斩到 231 亿美元。而据彭博社七月报道,WeWork中国竞争对手优客工场将推迟到 2020 年赴美IPO。这家估值 30 亿美元的企业,已经第二次推迟上市了。在今年 2 月份,有消息称该公司准备于 2019 年在纳斯达克上市。 全球火爆一时的联合办公,迎来了行业从快速发展到趋于稳定的阶段,市场情况也在进一步变化。其实这只是火爆的联合办公的一个缩影,包括双创带火的众创空间,随着创业分流和经济周期的调整,已经走到了分水岭。 联合办公与众创空间的大跃进“目前国内存在联合办公、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多重概念,严格来说,四者是有区别的。联合办公是众创空间的一种,但联合办公更强调办公体验,众创空间强调的是企业的增值服务。而孵化器重点在于企业发展指导、FA等服务。加速器更加严格,重点帮助有潜力的创业项目,提升速度和质量。四者是一个递进关系。 但是目前国内比较混杂,区别不大,最后大多都搞成了租房的二房东。”有多年行业经验的靖锋深有感触,他负责的蒜泥众创是一家全国性众创空间机构,运营面积超过 30 万平米,目前在西安、深圳、杭州等地都有布局。 随着创业创新的热潮到来, 2015 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根据当时的规划,到 2015 年我国各类孵化器数量将达1, 500 家,孵化场地达5, 000 万平方米以上。但是到了 2015 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众创空间已超过16, 000 多家。中国成为全球孵化器数量最多的国家。 各地也掀起了大干快上的热潮。在重庆市,规划到 2020 年,全市众创空间达到1, 000 个。在西安市, 2018 年初,提出来三年的双创工作目标,到 2020 年年底,全市的众创空间的数量要超过2, 000 万平方。在广州, 2003 年孵化器数量 11 家,2011 年达到 43 家, 2014 年数量达到 85 家, 2018 年,官方宣布,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 335 家,孵化面积超过1, 000 万平方米。 仅仅 2018 一年,广州就新增孵化器和众创空间 100 多家。在深圳最知名的深圳湾创业广场,就聚集了3W咖啡、蒜泥众创、创新工场、腾讯众创空间等接近 50 家创业空间和孵化器,原来深圳车公庙、宝安等老旧厂房比较集中的地方,也纷纷转型为企业孵化器和创业空间。 业内有人调侃,“孵化器太多,创业者不够用了。”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数量的众创空间的爆发呢?关键一个字:利。 在双创的大背景下,这个行业享受着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免征增值税、每平方最高达 80 元的利差、单个空间 200 万现金补贴,或运营成本的50%扶持。多重红利催化了这个行业像火山一样的猛烈爆发。在深圳市《 2018 年市创客专项资金拟资助项目名单》上,仅优客工场一家相关主体,就分别获得了 152 万和 88 万的补贴。 类似万科中洲等拥有物业和产业的地产商、优客工场、蒜泥众创等空间运营商,BAT等大公司,还有各种身份不明的项目方,如过江之鲫,纷纷入局。 为什么众创空间到了行业拐点?政府对于众创空间支持力度很大,但钱并不好拿。行业资深人士,湾创邦创始人张阳阳介绍,“一般会考核办公面积和项目入驻率。面积越大,可能拿到评级就越高,获得扶持就越多,比如国家级的众创空间,就需要10, 000 平米以上。 面积越大,维护成本越高,入驻率跟不上,成本就越高。”于是,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入驻率,后续对入驻的项目的要求就会越来越低。最后,众创成了有名无实,做快餐的、卖门票的、帮人算账的,等等各种公司都汇集在一起,众创空间最后大多成了大杂烩。 “市面上的众创空间,90%其实都是二房东,除了收房租,其他的孵化、创业辅导、资源对接、FA等都是空谈。一旦政府补贴停了,或者入驻率下降,他们就扛不住了。”某行业资深人士一语道破真相。 从英国回来的张道生(化名)是一名硬件创业者,做的是手机外设的健康监测设备。整个团队入驻了某著名PC厂商旗下的硬件加速器,“因为他们有硬件背景,承诺有投资基金、供应链生产线、众筹、线上销售等一系列的对接服务,所以我们才选择了他们。”最后除了交房租,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几经波折,张道生项目被迫关门。 在美国,全球知名的孵化器Y Combinator(简称YC),它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不是硬件和办公室,而是有效的导师沟通体系。创业者可以与导师直接讨论业务发展。经过大量实践,YC制定了包括投资组合筛选、访谈程序、最佳实践案例研究等多项策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