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一本财经(ID:yibencaijing),作者:米格,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2018 年,是“开放银行”元年。 2019 年,“开放理念”更火了。 浦发、众邦等各路玩家,在这一年都高调表示,要逐鹿“开放银行”。 “开放银行”的初心,其实是获客。 结果银行发现,通过场景获客很难,同时转化率极低,“只有万分之一”。 出于安全考虑,银行更不愿意开放数据。 目前,真正落地的场景极少,很多公司甚至质疑:数据都不开放,还算什么开放? 01 开放银行2018 年,开放银行就如一枚炸弹一般,炸开了银行尚属平静的水面。 这个概念最早在 2014 年被英国的一家银行提出,随后在英国本土、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金融机构被尝试。 欧洲银行管理局(EBA)将开放银行定义为“连接两个世界”的一场运动。 而最近,这个概念在中国越来越火。 大银行在各大论坛上,分享着自己开放银行的实践和经验,台下全都是小银行和城商行的听众。 “一个嘉宾下台,所有的人都围上去取经。”一家股份制银行的高层陈立觉得,小银行将开放银行视为救命稻草,无论如何都要抓住。 但是,它们真的懂开放银行吗? “到底什么是开放银行?”陈立听到最多的问题,不是问怎么做,而是问最基础的定义。 现在对“开放银行”的定义,通用说法是:银行通过SDK、API等技术,与第三方机构实现业务、数据、交易等方面的共享。 这个概念说起来很生硬,我们可以通俗点来理解。 金融行业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 在过去的十年里, 60 后和 70 后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传统金融体系服务的主体。 他们对线下网点,有着无尽的依恋。 他们会去银行网点办卡、存款,去保险公司买保险,去线下网点缴费,等等。 但是,这个时代正在消失。 最近几年, 80 后和 90 后正在成为新的金融主力军。 2016 年崛起的消金浪潮,就是受强大的 90 后用户群体的推动。 这个新生群体,早就是互联网的原生居民,他们讨厌线下繁琐的流程,注重线上的用户体验。 新群体的崛起、互联网的兴盛,让金融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刚开始,银行也想顺应线上化的趋势,于是大力做线上银行APP。 结果,它们的打开率极低。 “一年最多 20 次,查一下工资,还还信用卡,最多买点理财。”一家银行的高层曾经统计过数据。 其实,银行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金融是线上化了,但是却藏在了各个场景中。 我们将这称为“金融无处不在”。 我们可能通过外卖软件点了外卖,可能通过手机交了水电费,也可能扫码开了一辆共享单车。 在这些服务背后,其实我们都在使用金融。 所以,找到场景,才能找到用户,增加用户黏性。 于是,“开放银行”这个概念被提了出来,其核心逻辑就是深入到场景中,去寻找用户,服务用户。 于是,银行开始做一个个的接口,让场景方去调用。 这就像成为一个超级大脑,输出自己的核心能力,银行本身却深藏幕后。 这些接口,可以输出银行所有的金融功能,比如账户、数据、支付、理财,甚至借贷。 比如,一家航空公司曾经调用了一家银行的接口,航空公司的会员可以直接在APP上购买保险、理财,甚至借一笔旅行的应急款。 其实这背后的服务,都是银行提供的。 换句话说,银行无法再通过线下网点来触达客户,所以它们被换成了一个个的接口。 02 开放运动2018 年,银行之间的“开放运动”,开始如火如荼地展开。 “我们特地成立了创新部,意图就是搞开放银行。”一家民营银行的创新部负责人高一鑫称。 而这个创新部,甚至凌驾在科技部、信用卡中心之上。 “因为开放银行已经上升到银行的战略高度,需要各个部门调配资源支持。”高一鑫称,他也直接向行长汇报。 而陈立所在银行也成立了互联网业务部,将开放银行视为重点突围方向。 “我们的开放银行,就是哪里人多,就开到哪里去,但不同的是,这是一次从物理世界迁移到虚拟世界的革命。”陈立认为。 银行界,全面开始了“开放银行”的征程。 股份商业银行系平安银行 2017 年推出开放平台。浦发 2018 年 7 月推出API无界开放银行。 2018 年,民营银行系新网、百信等,也推出了“开放银行”。 而在更早之前的 2013 年,国有大行中国银行也试水开放平台。 但这条道路,并不平坦。 开放银行的“初心”,其实就是抢夺用户。 高一鑫最开始的策略,就是哪里有用户,就将触角伸到哪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