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Paul Allen)在 1982 年因为健康原因离开了公司,距离微软创建只过去了 7 年时间。不过,他保留了自己的多数微软股票,多次让自己成为了亿万富翁。一路走来,艾伦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了多个兴趣中,包括收购NBA球队波特兰开拓者队和NFL球队西雅图海鹰队,并在西雅图大力布局地产生意,创办了一家研究人脑的研究所。他还买下了全球最大的游艇之一,上面还配备了一个小型潜艇,成为摇滚乐队主唱兼吉他手,并为他的音乐偶像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修建了一个博物馆。 2018 年 10 月,艾伦因为癌症去世。 从多个方面来说,卡兰尼克的心思都放在了Uber上,似乎没有艾伦那样的广泛兴趣。而且,艾伦的净资产在 1999 年达到顶峰时在 300 亿美元左右,去世时仍有 200 亿美元。相比之下,卡兰尼克只出售了不到 30 亿美元的Uber股票,很难在如今的时代买下一支NBA球队。 销声匿迹型:特斯拉、思科联合创始人 尽管卷土重来和开启人生第二幕都令人鼓舞,但是他们只是特例。和多数人一样,大多数公司创始人只能成功一次。在他们离开公司后,可能也会继续精彩和成功的人生,但是很少能够像他们创建的公司那样重新进入公众的视野。 例如,可能只有最精通科技行业历史的学生才会知道伦纳德·博萨卡(Leonard Bosack)和桑迪·雷纳(Sandy Lerner)的名字。他们是思科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在思科 1990 年上市后被驱逐。直到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在 1995 年成为思科CEO后,思科才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并短暂成为世界上最具价值的科技公司。 同样默默无闻的还有马丁·艾伯哈德(Martin Eberhard)和马克·塔彭宁(Marc Tarpenning)。他们在 2003 年联合创办了特斯拉公司,并获得了前PayPal高管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早期投资。在马斯克的古怪领导下,特斯拉在挣扎多年后终于成为了一家重要汽车制造商和标志性品牌。 和这些前辈相比,卡兰尼克建立了一个不同的行业形象,比其中一些人更有名,但声誉也比所有人更差。和其他创始人离开时的公司相比,Uber是一家体量远远更大,市值更高的公司。即便如此,如果Uber继续沉沦下去——依旧在巨亏,投资者无法相信Uber的最终盈利计划,那么卡兰尼克可能最终只会是硅谷历史上一个特别平庸时期的一个很好的“注脚”。 参考资料: http://www.cnbc.com/2019/12/26/travis-kalanick-and-the-four-paths-of-ousted-tech-founders.html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