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Jing.fm的质疑,主要只有一个字:钱。从开头到现在,都还没看到任何可以赚钱的地方。这也是施凯文跟所有投资人说明的一点。他说这款产品两年内不会盈利,甚至连收入模式都不做,以纯净的体验最大程度换取用户量,因为看到国外iTunes和Spotify的收费模式,相信国内正版市场未来大环境的变化,会有顺利的收费渠道。而且,除了面向普通用户,他们也有提供合作服务的可能。 还有一些隐忧来自于抄袭。即,在目前国内的环境下,如果这种创意直接被人拿了过去,怎么办?他需要回答“谁会去抄,谁能去抄”的问题。施凯文说实际上他已经看到了一些类似产品的出现,但认为这些潜在的竞争者要么做的还不够好,要么不会把音乐作为主要方向,所以目前还不是太担心。
Jing.fm创始人施凯文 施凯文的三次创业:我很想停下来休息一下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施凯文是个标准的“连续创业者”。有人吐槽认为这些说法太好听,因为所谓连续创业大多无非是出于连续失败。但实际上创业者在早期,往往是用自己不菲的收入为创业公司输血。他们本可以过的比很多人都舒服,那么创业为什么?“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 施凯文1988年出生于莫斯科,幼年即回到哈尔滨的家。奶奶是音乐教师,因而他自小学习古典钢琴,一路读到音乐学院的电子音乐制作专业。因为跳级,他总是比周围人的年龄要小些,却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了创业,从此“忙”成为主旋律,缺失了很多普通孩子虽然懒惰但是司空见惯的体验:翘课、窝在宿舍睡觉、让同学代替答到之类。 那时他靠教钢琴课、编曲自给自足,可是总想在给别人的编曲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后来索性和两个朋友凑钱创立“莱美文化”,梦想有一天能做成一家旗下有很多音乐人的唱片公司。结果因为音乐制作成本越来越高,好不容易挣来的钱,又都投在看不到什么时候能产出的基础设施上,变得像打工一样。当时有人提出不赚钱也就没必要做下去,但他认为如果只是为了赚钱的话教课之类就够了,理念不合一拍而散。所以总结第一次创业就是,被那个“自己想做的事”奴役。 不过一旦开启了创业模式,似乎就不甘心停下。大二的时候,施凯文反思“唱片公司”做不下去的原因,琢磨着怎么用很少的精力做到很大的事,于是想到了互联网。这时他从初中就开始自学的代码功底就派上了用场,但因为觉得自己写的不够好,想找外包公司完成网站搭建。收活儿的时候发现,外包做的东西太丑,提出修改时对方却总是拖拉还要加钱,一些他觉得很简单的功能总也实现不了,恨不得自己亲自完成。 就是从这时,施凯文开始认为一个团队必须有精英文化,就是越基础的代码越需要优秀的人写完。他放弃了外包,靠自己每月给人编曲挣的一万块钱组建了一个成本为每月9000元的团队,做出了音乐推荐网站的酷Q。每个月留给自己的只剩一千多,可是他说那时肉体上虽然比较惨,却很开心。 痛苦的开始是“想找点钱”。2009年3月他在酷Q的基础上开始策划音乐分享社区,就是后来小有名气的Saylikes。当时他认为总是用自己的那点钱维持,做出来的东西也不专业,于是开始找投资人。 最后找到一位传统行业的投资人,他说那是他第一次被天使投了一百多万,正式做起CEO。但很快,他发现传统行业似乎总是对互联网不放心,一方面跨行帮不上什么忙,另一方面,等出问题的时候投资人的反应是害怕。2010年10月,Saylikes因为版权问题进了关停名单,投资人即刻撤资,施凯文一个人撑到年底终于还是关掉了网站。 关站后他去了另一家音乐网站做产品总监,因为观点不一,5个月后辞职。在认可他的人的支持下,随即踏上了Jing.fm的创业之路。今年6月14日,Jing.fm测试上线。新团队成员中有之前一起创业的伙伴,产品最早的用户中有Saylikes的忠实粉丝。“乔布斯说,人们在当时预测不到未来,但是回过头去看,会发现之前的经历都连成一条线指向现在,这话对我影响很大。”这时,距离他大学毕业刚好三年。 把这些时间点串起来看,施凯文已经有6、7年没停下来过。“一直连续一直忙,不知道闲是什么状态。很多东西要学,事情做不完,时间不够用。觉得自己一直过得特别紧凑,特别累。每天都跟自己说,我想休息一下。”Jing.fm的办公室不大,却有张床;据说他每天2点睡都算早,很多时候只睡4个小时。作为素食主义者,他有时都会担心身体跟不上。 但他似乎原本就是个不甘寂寞的人。酷Q(koocu.com)已经随着Saylikes关了,现在访问这个地址却会发现它跳转到了另一个网站:“保护它”(baohuta.com),似乎是旨在动物保护的一个众博客。据他团队的人说,某次“十一”放了7天假,按说是个休息的机会,结果施凯文还是用了4天时间写出了这个完全公益的网站。 音乐梦想与版权乱象:互联网里的流浪歌手 从一开始想做唱片公司,到现在的音乐网站,施凯文认为自己的思想有演变的过程,但是目标没有变。 “最早是想做纯音乐,也给别人推过,可是发现,不管是自己做音乐还是帮别人做,都是不可能赚钱的。只有SP能卖彩铃,连演出都没有钱去推艺人。圈内有句话叫搞音乐没饭吃,确实,当初一起玩音乐的朋友,现在还住着地下室、需要找家里要钱。长久下去音乐会死掉的。” 他指的“长久下去”,已经不是盗版之类的问题,而是从一开始,国内就没有独立音乐人谋生的好渠道。 “我上大学的时候,编一首曲子七、八千,现在已经不是这个价码了,不是大牌没人找,默默无闻但很优秀的,又被人压到三、四千。互联网能花很少的钱做更多的事,但现在就是乱象,同样是音乐网站,不同的公司规模版权费用不一样,用音乐去做不同的功能版权费又不一样。” “我一直想通过做一个音乐产品,来改变一些人对于音乐的看法理解,现在就是想建立一个平台,未来音乐能在里面实现商业模式。我想对音乐行业有一些影响。” 那么,不怕有一天自己都会成为互联网里生存困苦的流浪歌手吗? “国外已经开始收费了,有iTunes的独立音乐人销售渠道,有Spotify的收费模式。现在又有了移动互联网。我们只能看未来。只要有人一直推动,有人在大众的耳边一直说,这些模式总能实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