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性活动,即组织方发起、计划性需求、不好被调整或者取消的活动类型。比如科技座谈、音乐歌剧、创业演示、运动、电影、会议、商务、派对、教育等。这类活动会按照计划、流程进行,被调整或者牺牲的可能性小。 显著特点:基于阶段化个人发展理性层面的需求。一般是向上阶层的活动。 产品形态:活动平台、工具类产品,具备参加流程性,完成操作后参加。 3.2 用户群探索 3.2.1 用户群类型 根据上述定义的弹性活动,硬性活动理论,同一个人也许是以上两种活动类型产品的用户。毕竟一个人有感性和理性两面,不矛盾并存。为更好的探讨用户群类型,下面还是从活动类型方面区分用户群类型,即弹性活动类、硬性活动类产品用户。 3.2.2 用户活跃时间 互联网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即周一-周五网站流量稳定,一到周末则流量明显下降。可以理解为假节日用户外出的机会增多,导致网站访问用户变少,网站流量下降。 工作日、周末活跃分析论证 所有活动网站中,只有豆瓣同城的数据值得研究和分析一下(其他活动类产品均处于早起阶段。)
从图22中可以看到豆瓣用户群属性主要为20-35岁之间,学历主要为本科、大专以上的职场用户。这个用户群也很符合现在互联网的主流网民群体。
上图为同事帮忙分析的豆瓣同城2012年9月份的活动数据。左侧为某活动类型下的活动数量。底部为9月1日-30日中详细某天时间段下有哪些活动类型。红色块表明周末时间,蓝色块为工作日时间。相邻灰色线条为周六、周日两天。 图表解读:数据显示大多数活动类型在周六的数量达到顶峰,周日这天进行的活动数量较周六少一点。周六尽情玩,周日可以休息下。不然周日尽情玩了,周一就需要缓冲休息了。这样会影响工作。 聚会、讲座活动活动波动较大,也相比其他活动类型数量较多。9月是一个神奇的日子。因为后面就是双节。旅游、运动类活动在9月火速增多。再看哦,公益类活动基本没受时间段影响,波动涨幅不是很大,但也符合工作日活跃度明显低于周末的规律。 基于弹性活动类产品的用户活跃时间普遍为晚上。 基于硬性活动类产品的用户活跃时间普遍为节假日的白天。 晚上、白天活跃时间的看法暂无可靠数据支撑,经验之谈而已。有机会详细分析论证一下。 3.3 产品方向探索 活动类产品包含三大元素:活动、地点、人。 从这三个元素入手思考活动产品方向,则: 活动 活动,即活动信息,是网站提供活动信息?所有户提供?还是认证的主办方提供? 方向切入点:可以走自主编辑提供活动信息;让认证通过的主办方发布活动信息;让用户自主发布活动信息。从活动信息入手,则有此3条路。 地点 地点,活动地点。是固定性场所还是随意性场所? 方向切入点:固定场所,则可以提供场所预定或者售票。随意场所,则可以走地点WIKI编辑,趣味性网罗固定非固定场所信息。 人 人,活动参与的人。是熟人活动还是陌生人活动?熟人活动,则好从工具入手,发布、收款工具。陌生人活动,则需要建立诚信体系。陌生人活动的整个驱动力需要搞清楚,诚信体系是关键。 3.3.1 场地方向
7月11日,我从地点入手构建产品架构。整个产品驱动力在于场地的wiki编辑模式。 WIKI合作编辑,相信用户共同维护。总有那么多免费好玩的场地(地方),免费作为强大的驱动力,移动端产品配合开发一个场地拍的产品,用户手机定位,即时准确分享建立场地数据库。活动地点数据将会是活动类产品的壁垒,一旦壁垒形成,则后进者则将难以进入。 场地免费收费创意来自于苹果App Store中的应用榜单。当时想到免费、收费场地的理由是当时接手的产品中活动类型有弹性活动和硬性活动。 场地主页,活动信息和场地关联。关注场地,则关注到场地下的活动动态。让场地串联起整个活动产品线。 诚然,场地WIKI编辑模式,关注场地主页借鉴与知乎产品形态。不过多赘述。 3.3.2 陌生人方向 当时老板确定的产品用户为陌生人之间的活动。但陌生人活动必须解决掉的问题是诚信体系。然后是相关的其他体系都需要打通。 老板的要求: 找一个方法,确保活动能有效达成。 同要求1 同要求2 然后,我苦思冥想在互联网中是否存在类似的产品?或者可借用的产品模型?类似的产品,当时我国内国外找了个遍也没有发现。是否有可借用的产品模型?然后想到了电商的C2C模型。 电商C2C模型包括四大体系:信息体系、诚信体系、支付体系、物流体系。四大体系相辅相成确保了电商行业的发展。成功案例:淘宝网。 顺着这个模型的思路,我解剖了参加活动的整个流程中的各个可能影响活动达成的因素。
在上图中,我分析出影响活动达成的五大体系:通信体系、诚信体系、驱动体系、地域体系、平台体系。 通信体系,告知用户是否Online在线通道,你若在线,则被邀请参加活动几率就高。 诚信体系,在个人资料中有诚信认证(手机号、身份证),赴约次数(赴约的热情)。 驱动体系,就好像网上购物,有主动也有被动。目的性强,就直接主动选择活动参加了。被动的,则需要有吸引点,比如美女或者其他兴趣整理的东西(类似导购),然后参加活动。 地域体系,对周边距离用户、活动的推荐;对前往参加活动目的地交通信息支持等。 平台体系,即WEB端、手机端、平板端等产品跨平台数据同步、跨平台用户体验延展性。 诚信体系,即活动后的话题、照片分享;活动发起人或者举办方对某人是否爽约点评。 3.3.3 职场人方向 上面3.3.1和3.3.2中产品架构是7月份的想法。其中有好想法也有欠缺考虑的想法。 我一直在思考的几个问题: 哪些人在参加弹性活动? 哪些人在参加硬性活动? 哪些人更加需要活动? 哪些人的活动没法做了? 哪些人的活动还有机会? 其实,在我蹩脚的定义出弹性活动、硬性活动的时候,已经给出了这两大类活动最显著的特点和适宜各自活动类型的产品形态。 弹性活动,太过于不可把控,给你某个工具,或者通道你就可以随时建立起弹性活动。这类产品现在很多。移动端的好多产品其实已经都有了建立这个通道的功能。 硬性活动,机会大把大把的存在。
活动、地点、人,活动三要素,图中为啥没有地点? 其实,地点正是我一直以来过于放大的地方。下面是我的忏悔。 地点,为什么不该是重点? 现在的活动类产品不可能走跨城区进行。即属于同城的。北京城大吗?地铁2小时足以横跨北京吧?所以时间成本克服了空间距离。地点,不是问题。 既然是硬性活动,在这里就没有什么理由去计较5分钟和2小时的空间距离。地点,不是问题。 根据地点推送周边用户不更好吗?推送用户,不利于产品定位。产品形态为职场活动定位。再说,推送近距离用户,你能有多近?5分钟和2小时区别很大???地点,不是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