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爱情公寓》第三季播出后,很多观众在网上评论剧中主角之一“吕子乔”过于痞气,不够正面,汪远便在第四季里面设计了很多桥段,为该人物贴上了一些 “讲义气、善良”的性格标签;男主角之一“曾小贤”被网友发现酷似著名羽毛球运动员林丹之后,汪远便在后面的剧情中添加了关于这个细节的调侃台词,使得剧情更加接地气、搞笑;还有一些粉丝不但喜欢《爱情公寓》同时也是《快乐大本营》的粉丝,于是在第四季中汪远便设法邀请快乐家族中的何炅和杜海涛等人来剧中客串。 类似种种为了迎合粉丝的改动,不但带给粉丝们极大的惊喜,还让他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参与感。然而,汪远和韦正并非对粉丝们言听计从。“不是每一条意见都照办,有时候得反着做,吊他们胃口。” 比如,从第一季开始,粉丝们就呼吁让剧中人物曾小贤与胡一菲“在一起”,但汪远和韦正在第二季和第三季的剧情设计上,刻意让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一波三折,直到第四季才稍有定数。这样的悬念让《爱情公寓》对粉丝们形成了强烈的用户黏性。 紧紧抓住粉丝这样的逻辑起点,让《爱情公寓》在产业链上逐渐掌握了主动权。就拿时长来说,一般的电视情景喜剧每集都在20分钟左右,而一般的电视剧则普遍为45分钟,但《爱情公寓》平均单集时长近50分钟,个别单集甚至长达56分钟。如果是在过去,电视台一定会拒绝播放,或者是删减。不过由于观众买账,如今的《爱情公寓》让很多电视台不惜破例调整播出时间,为其让路。 这样的逻辑链条反馈出了惊人的成绩。《爱情公寓》在第四季播出后的十二天里,以超过400万的平均值创下了电视剧“百度指数”历史之最,同时也创下了影视剧网络点击“最快破亿纪录”。 互联网思维 优质的内容会在网络上自动传播。汪远和韦正常常感叹,《爱情公寓》的爆发与互联网密不可分,是互联网给《爱情公寓》打开了一线生机。 实际上,国内电视剧的销售模式,是由制作公司卖到电视台,电视台就像是经销商。而视频网站更像是超市,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观众如果喜欢就能口口相传,迅速走红,观众不喜欢的内容在网上根本就卖不掉。 2009年《爱情公寓》第一季播出时,整个网络版权都不够规范,再加上《爱情公寓》毫无名气,根本没有视频网站愿意花钱去买播出版权,所以《爱情公寓》第一季的网络版权卖了不到2万元。 待到2013年《爱情公寓》第四季播出时,视频网站行业已经非常成熟。各个视频网站不但越来越规范,而且互相之间竞争激烈,走红之后的《爱情公寓》仅网络版权就高达每集400万元。 网络上聚集起来的超高人气,反哺了电视台渠道。据汪远回忆,《爱情公寓》第一季面世后,几乎无人问津,只能低价贱卖。《爱情公寓》第二季则是被放在收视率最差的下午档时段,以一天六集的速度在三天内播完。当《爱情公寓》第三季和第四季播出时,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工具开始走红,《爱情公寓》的粉丝们迅速助其完成了口碑营销,多家地方卫视纷纷以晚上7点半黄金档抢播。 尽管《爱情公寓》大红大紫,但汪远和韦正却并不满足于此——如何才能让《爱情公寓》成为一个品牌,而不仅仅是一个“播完就结束”的电视剧? 实际上,自从播映渠道被打开后,《爱情公寓》已经形成了一个针对80后人群的品牌媒体。在广告植入上,比起撒大网的其他影视作品,《爱情公寓》的广告传播目标更为精准。 为了广告植入不显生硬,招致观众反感,汪远和韦正采用一种独特的运作方式——在剧本创作阶段就将广告编进剧情,有了合理的情节,广告就不会显得生硬,避免跟其他影视剧一样,在拍摄期间或者拍摄后才生硬植入广告。 而对于潜在的广告主,他们也精挑细选,确保广告品牌的内涵与《爱情公寓》品牌本身的青春、阳光、活泼等特质相符。比如,知名预调酒品牌百加得,被设计在几人一起在酒吧喝酒的剧情中,就非常符合年轻人的生活习惯。 除了给广告主们植入广告,《爱情公寓4》还将“由产品到广告”的逻辑倒推回来,即“由广告到产品”。《爱情公寓》第四季热播后,汪远和韦正专门在淘宝网上开了爱情公寓网店,根据每天的剧情,售卖当天出现在剧里的服装、道具、玩具和床品。 其中有一次,剧中人物张益达有一场以“大鱼吃小鱼”为线索的戏,韦正就给演员定制了一件印有大鱼和小鱼T恤,随后他把这件衣服放在淘宝店里,剧情播出当晚便被粉丝们抢购一空。 得粉丝者得天下。汪远发现,其实《爱情公寓》似乎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甚至形成了一种新派影视剧与传统电视剧的一种对峙——能够抓住互联网主流人群这批观众,把他们从观众变为粉丝,进而主动成为这部剧的口碑传播者,就是《爱情公寓》最大的胜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