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人们觉得,能使的手段都使上才能找到最管用的那一个。这想法固然没有错,但对创企——尤其是小型创企——而言,这样大铺摊子往往只会伤其元气。 那么,如何才能尽快找到最合适的营销手段呢?我推荐这一招——画靶子、找靶心。这并非我的原创,而是来自匿名搜索引擎 DuckDuckGo 的创始人 Gabriel Weinberg。他的具体建议是: 在靶子最外圈列出所有能想到的营销手段; 将可选项做大幅删减后,列入靶子次外圈。记住,保留下来的选项要遵循一个原则,即:成本低,且顶多数周内就能看出有无效果。然后,再开始逐一实验这些营销手段; 经过短期实验后,最终选出最管用的那一招,将其列入靶心位置,然后全力以赴。 六、做出重大决定前,要听取至少两位导师的意见 对于我这个急性子而言,这可算是人生的头等功课了。 这种个性对创业者而言挺要不得的,因为常常会拖他后腿。需要他做的决策总是多而又多(言下之意是,他犯错的机会很多),什么“现在要募资吗”、“是时候打造新品了吗”,以及“此人能胜任该职位吗”之类的,所以,在做任何一项重大决定前他都该先寻求他人的意见,然后再去求问其他可能持不同见解的人。这样,他就很有可能收获新视角、新想法了。 七、服务或产品升级后,要尝试加价 由于太专注于日常工作,我们往往会忘记自己已经为产品或服务增添了多少价值,也就不会想着要加价。当然了,加价本身也不是件容易事儿,因为首先,你得先克服自己设置的心理障碍,譬如“客户会否反应过激”,以及“愿掏腰包的人会否一夜走光”之类的。 幸运的是,Buffer 还真没经历过上述情形。有次我们将月费从 5 美元一下提升到了 10 美元,结果营收一夜翻番——当然前提是,你平时得对现有客户足够好。 八、把产品开发的所有决策权都交给客户 以快速、低成本且高成功率著称的“精益创业论”在创业界很是风行,但奇怪的是,很多公司在践行过程中都是有始无终。Buffer 也曾因浅尝辄止走过不少弯路, “精益创业”的一大原则是:一切活动都围绕客户而进行,产品开发中的所有决策权都交给用户。在开发 Buffer for Business 的过程中我们终于重拾这一理念,开始通过客户回访等手段来获取客户反馈。现在,仅 Buffer for Business 这一项产品带来的营收,就几乎占了 Buffer 总营收的半壁江山。 如今,全盘实行“精益创业论”已经成了 Buffer 的惯例。譬如,为了确保以客户为中心,我们确立了四位员工,令其全职负责客户开发,并且每周要打将近 30 个电话来促进任务的完成。此外,每开发一项产品或功能我们都要求自己做到: 先自己猜测下哪些功能会被毙; 开发任何产品或服务前都要对现有客户进行摸底; 产品或服务正式推出前,先推出一套“可点击原型”(即演示款,只可体验,不能真正使用),然后等待体验者的反馈; 最后,推出先行版本——但,不必完美 九、收到收购邀请后,先衡量下得失 过去五年内 Buffer曾获得过4次收购邀请,每个都让人难以割舍。所以我对创业者的建议是:如果哪天你也收到了收购邀请,先权衡下自己会因接受收购而失去哪些机会吧——尤其是个人成长的机会。 十、与其弥补自身短板,不如加强个人优势 事实上,创始人以及 CEO 们在公司的业务主管范围一方面取决于头衔,一方面还要取决于自身的条件。因此,充分利用并加强自身的长处不但能让自己干劲十足,还能让自己从“不该管”的事物中脱身,从而与队友更好地合作,为公司注入更多活力。 结语: 回顾过去,我真的很感激所经历的一切。这趟从 0 到 ARR 1000 万美金的旅程真的很特别,所以我希望,Buffer 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十项心得真的能在你创业的过程中,帮到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