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位轮对行业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智奇公司只有加工线,即进口成品车轮和车轴在国内组装,车轮和车轴都无法在国内生产锻造。这在中国动车组国产化率不断提高的当下,显得极不和谐。 除了智奇公司与BVV,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马钢股份,600808.SH )因收购法国瓦顿也成为国内高铁轮对的竞争者。 法国瓦顿是全球知名的钢铁企业,品牌逾百年,主要产品为车轮、车轴及轮对系统等。2014年6月,法国瓦顿破产重整,马钢股份以13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9724万元)收购这家公司。(详见“马钢购瓦顿 业内看好其推动作用”)根据收购协议,马钢股份接收原法国瓦顿公司的全部员工。 高铁轮对的生产和组装均需要铁科院下属的中铁检验认证中心(下称CRCC)授予资质。而目前,国内仅智奇公司和中国中车下属的三家主机厂,即长客股份、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青岛四方)和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下称唐山客车),拥有高铁轮对组装资质。目前没有中国企业拥有高铁轮对生产资质。 2016年9月,马钢股份动车组车轮获得铁科院资质认证(详见“独家|马钢自主化动车轮获认证 基地位于法国”)。当前马钢股份已经获得了小批量订单。在中国标准动车组上,就首次使用了马钢生产的车轮产品。 马钢股份人士表示,虽然马钢动车轮生产基地位于法国的瓦伦谢纳和敦刻尔克两家工厂,但由于是中国企业全资收购,理论上可以称为中国首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动车车轮。 但一位铁路行业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马钢股份收购法国瓦顿已经有两年多,至今法国瓦顿并没有给马钢股份带来实际经济效益,且需要马钢股份不断为其输血。接近瓦顿的人士向财新记者证实了这一说法。 就此次收购,中国中车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了积极乐观的态度。在他看来,智奇长期垄断市场,采购方丧失议价能力,中国中车早有不满。他说:“很明显,在只有一家国内供应商的情况下,价格很容易被抬高。中国中车乐于看到有更多的企业进入到高速轮对市场,打破智奇垄断。” 该人士称,当前,动车组国产化程度不断提高,关键零部件价格都有不同幅度下降,唯独轮对仍保持最初定价。中国中车多次向智奇公司提出降价,均无功而返。他透露,如中国中车下属主机厂用德国BVV产品组装高铁轮对,产品价格可在智奇公司报价基础上降低30%。 加速国产化步伐 针对资质问题,宣瑞国告诉财新记者:BVV在欧洲、美洲、澳洲的主要轨道交通市场都有自己的轮对生产资质,在中国已经拥有高铁和大部分机车的车轮和车轴生产资质。收购BVV后,公司仍会和中国中车加强合作,使用中国中车下属主机厂的轮对组装资质。未来,也会自己在国内申请高铁轮对生产资质。 “我们的目标是大幅提高中国市场占有率,同时尽快申请轮对生产资质,掌握全产业链技术,加快国产化技术引进,提高服务水平,等我们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达到50%时,我们会在中国建设从锻造到组装的全产业链工厂,使中国拥有高铁轮对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和生产能力。这个过程大概需要3-5年时间。” 宣瑞国说。 Karlheinz Springer也表示:在中长期,BVV希望能够在中国扩大生产基地。“中国在现在以及未来都会是高铁列车的最大制造商。能与这样一个国家合作,是我们的荣幸。”Karlheinz Springer说。 据宣瑞国估计,中国的轮对市场一年的需求量约为80万片车轮,使用领域包括火车、机车、地铁等。BVV主要定位是以高铁和机车等高端轮对为主,也生产部分出口地铁车辆车轮,目前一年的生产能力约为20万片车轮和7.5万个车轴。他说,BVV暂时没有进入货车或普速客车车辆市场的计划,这是马钢股份和太重集团的传统市场。 宣瑞国还为财新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副高铁轮对(一对车轮加一根车轴)的终端售价约在10万元左右,以最常见的8编组动车组列车为例,一组动车组8节车厢(即8编组),一节动车组需要4个轮对,一组动车组轮对采购价格约320万元。而近几年,中国每年新增高铁列车订单约300-400列。 此外,由于轮对精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列车的安全性能,高速动车组为保证运行可靠,一般2-3年换一次轮对。中国当前高铁列车保有量约为2000辆,以三年换一次计算,一年换三分之一,也就是600-700辆;加上新生产的高铁列车,一年有约1000列高铁列车需要新增或更换高铁轮对。这意味着,仅高铁轮对一年的需求额就达到32亿元。“这是非常大的市场”。宣瑞国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