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UDC-M :距世界上第一个表情符号「:-」」的诞生已有34年,随着人们在互联网上沟通方式的变化,表情符号逐步成了一种刚需。作为各大APP标配的默认表情,虽无法与“妈妈的表情包”们相抗衡,但也靠着朴实耐用的品质一直发展至今,很多平台都拥有了自己的经典表情。那怎样将看似简单的默认表情做好呢?接下来就是此次小黄脸们整容过程的全揭露: PART 1:WHY? 作为设计师发起的项目,首先要自我明确项目的目标与方向: △明确项目目标 用户 用户使用表情场景的多元化造成许多表情的原有内涵发生了变化。友好的“微笑”变成了嘲讽的“呵呵”,“再见”变成了“再也不见”,就连代表春天的“柳叶”也大片飘洒在各“出轨门”微博的评论区。因此,给用户提供能适合更多语境表达的元素就成了首要目的。 产品 给产品带来更好的数据也是项目的目标。此次优化的时机选取在微博评论盖楼项目前1个月,如果能通过这次优化提高微博用户间的互动量及客户端的更新量,为后续项目预热,那也是极好的呀! 设计 用过微博的同学们一定知道那只傲慢又神烦的doge,自诞生以来长期占据微博热门表情榜单前三,刷微博时它的身影无处不在。面对这样一只无所不能的doge,我们还有能力创造新物种来超越它吗? PART 2:HOW? 数据分析,发现问题 表情使用量大,场景复杂,为了确保设计方向的准确性,我们从数据部门获取了完整的表情使用数据,并将其分类整理,从整理结果发现了以下问题: 1、表情使用量具有很明显的高中低频率分层现象; 2、很多竞品中使用量较高的表情,如大哭、亲亲等在微博上却表现不佳 ; 3、设计师在设计时期待较高的某些表情表现出了较低的使用量,如抠鼻、偷笑等。 △ 数据来源:腾讯2015《中国网民表情报告》 用户研究,探究问题 带着疑问,我们与专业的用研团队对一批微博的主流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发现并总结了以下主要3点: 1、表情设计本身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表意不清造成用户认知偏差、缺乏深意等; △ 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表情 2、区别于QQ、微信等私密性更强的即时通讯app,微博作为开放平台,用户的表情使用习惯具有以下特点: 明显含有脏话,污等暗示意味的表情不适合在公开场所使用; 用户常用的表情具有示爱、萌、迷、调侃的特点; 用户会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使用生气、愤怒等表情; 3、当前的默认表情不够满足用户的表达需求,主要包含以下两点: 多数用户明确提出需要使用表示“安慰”表情; 默认表情缺乏当前的网络流行元素,不够与时俱进; 明确方向,解决问题 经过以上数据分析、用户调研结果及一定量的竞品分析后,设计的方向与思路逐渐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便应运而生: 从现有表情符号出发,去除部分使用量低以及过时的表情。 强化现有情绪表达不够的表情,明确单一表情的含义。 新增表情,将表情与流行元素相结合,使之更具有广泛传播性。 从用户使用习惯出发,重新整理表情排列顺序,缩短寻找目标表情时间。 PART 3:WHAT? 明确表情含义,偶尔将错就错 在用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表情传达给用户的含义与最初的设计初衷不一致,导致不同的用户群体对同一个表情有较大的理解偏差。因此,我们将调研中有歧义的表情整理出来,重新审视并设计。 △ 部分理解偏差表情 [呆] 这个表情使用量一直较低,在用户调研中我们发现它并没有足够强地表现出它本身的含义,因此我们在迭代中不断夸张、细化这个表情,更精准地表达它的含义。 [失望] 原有失望的表情只表现出了负面的情绪,但是没有精准定位到「失望」这个单一情绪,我们着重在对眼神进行了优化,让它的表情含义更精确。 [顶] 这个表情在原本的表情列表中叫「顶」,而其实用户基本上在使用时时常用作「敲打」,因此我们直接讲错就错向歧义的方向修改了表情。 [NO] 这个表情的歧义很明显,用户表明手指在静态下像手势「1」,因此我们改邪归正,在增加细节后消除了歧义让它更符合本身的含义。 提升表情细节,强化表情情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