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羽凡每天奔波在各种表演场地,又都是音响发烧友,正好有个机会我们可以拿到国际上有名的音响品牌在北京的代理权,很顺其自然的,我们就想着做这个音响品牌的代理。那个时候市场很混乱,有很多水货,那次的投资失败了,赔钱了。 我当时反思,觉得自己有点盲目。本行做的顺利,就觉得做很多事情也可以顺理成章做的好,事实上那是盲目乐观和自信。 人慢慢成长,积累的经验越多,对趋势的判断也越来越成熟。在2003年、2004年左右,原来的音乐产业被盗版侵蚀得很严重,传统实体唱片发行也不景气,音乐的传播方式,消费者的生活习惯都在改变,在那几年我很彷徨,这个行业该怎么办呢? 我就开始了解更多的东西,寻求改变,寻求在每一个传统行业的被颠覆的点,去看看有没有新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当中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结交了很多新的朋友。后来发现自己对新技术、新渠道和未来改变的趋势特别感兴趣。 2006年,我创办EQ唱片,它是一个平台型公司,以音乐制作、艺人培养及管理、音乐版权管理、唱片录制发行等为核心业务,基本处于散养状态。。 过去的唱片公司像盲人一样将歌手推向市场,通过传统媒体去赌,这个逻辑在我看来早该被淘汰。最可悲的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从业者在这样做。 现在EQ 叫EQ音乐梦工厂,它已经演变成一个更大的制作和培养新人的平台,注意聚焦版权和对新人的投资和培养上,由原来培养三十个艺人的场地扩大到了可以同时培养三百人的规模。 2015年7月,我们上线了「就是羽泉」app。app里提供一些独家、非传统的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后台系统完善后,互动内容也会从直播一小时到随时随地直播,或者成为一个小型Live。 除了提供独家内容,未来音乐就是需要和粉丝沟通和消费。这是一种进化,不是变化。 我们都知道移动端看演唱会是一种趋势,它究竟是什么,使用场景是什么,怎么完成优质音频的传输,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消费者习惯走在了产业之前,所以这是个很可惜的事情。需求在那,但是迎合需求的东西还没有。 解决方案一定会被找到,但是这个人一定得是专注干这个事情,而不是人云亦云。不应该是你做我也做,动力不该来自别人,而是对这个产业未来的理解力和好奇心。 2 转型的挑战 投资是一个靠专业、专注和业绩说话的行业,不是有明星认知度就可以做的事。 有一次我们做文化节,邀请开复老师来做我们高端访谈的嘉宾,那次他刚好没在,不过还是建立了联系,没过多久,我去拜访了他。 当时,创新工厂投资了很多娱乐相关的技术公司,急需找到一些专业的投资顾问。在沟通过程中,开复老师发现我有做投资的潜质,他还鼓励我成为中国的「Ashton Kucher」,Ashton Kucher的成功就是得益于他驾驭娱乐资源和人脉的能力。 我进入这行时,在专业上是零。实事求是地讲,我面临两个挑战:第一,知识结构。光靠兴趣做事是不行的,一定要吸取更多东西,比如投融资领域的专业知识,要对所参与的行业有真正的了解。 第二,个人精力分配问题。艺人工作是一个人必须「在场」的工作,这要占用我大量的时间。演艺工作之外的事就只能碎片化处理,有时也几乎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了,但我在努力去调整、调配。 我很清楚自己在不同领域里的不同身份,知道该投入的精力、投入方式是怎样的。因为我觉得业务上不能失焦,焦点很重要。我时刻告诫自己,没有准备好就不要出发,一旦出发了就不要停下来。 3 我的投资策略 我从2009年开始做个人天使,三年前才开始跟两位合伙人成立了基金管理公司,目前参与管理6支基金。 在我们的战略中,泛娱乐投资是我们很重要的布局。第一,我们会把累积的娱乐资源、传媒资源、内容营销能力参与到被投的项目,有资源导入才会有投资的议价力,把估值谈到更合理的范畴。被投企业得到发展的同时,我们的投资自然有了丰厚的回报。 第二,通过跟政府、主管机构的合作,让企业能够获得更多不同发展阶段所需要的资源。比如当时我们投Ninebot,它在行业里并不是一个龙头企业,但是在我们的推动下在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成立了智能平衡车产业联盟,让被投企业去引导这个产业的发展,变成一个有号召力、发言权甚至是制定游戏规则的人,同时也可能获得国家政策在这个领域里更多的产业支持。 4 跨界是把双刃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