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多年充电宝生产的“来电哥”袁炳松,在2013年小米进入充电宝行业后,发现自己深圳的充电宝工厂瞬间被打得落花流水,猝不及防中,他开始寻求转型。 “小米的价格真的是底价了,可以说毫无利润。”来电科技CMO任牧对我们说,“转型是迫不得已的。” 2015年,袁炳松受朋友之托,向其所开的餐饮店提供了一批充电宝,用于顾客平时的手机充电需求。 结果没过多久,朋友又给袁炳松打电话,说还需要一批新的充电宝。 “这不最近才给了你不少吗?” 朋友说,餐厅里的充电宝经常丢失,有时候充电宝被客人弄脏了,还要进行清洁;此外,每次借还充电宝还要服务员做登记,太麻烦了。 这句话点醒了袁炳松,做共享充电宝的想法也由此产生。 2017年初,共享充电领域的创业公司不断崭露头角,截止到5月时已达22家之多。 在我们采访的这些项目中,虽然他们进入这个行业的理由各不相同,但几乎所有的创始人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了一致: “当时谁能想到共享充电宝现在会这么火?” 言外之意,风口缔造者另有其人。 “风口”就是这样起来的 朱啸虎那台没电的iPad成了唐永波的幸运物,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如此幸运。 “今年1月份做这个事儿很多人就问,‘这是个什么鬼?’显然,很多人并不理解。”河马充电的王润则告诉腾讯创业。他说,还有投资人直接告诉他,自己每天都随身带着充电宝,根本没有使用共享充电设备的需求。 一些基金内部也发生过热烈的讨论。 熊猫资本合伙人梁维弘告诉腾讯创业,从去年9月开始,熊猫资本就陆续看了几个共享充电项目,也做了很多沙盘推演和实地调查,但结论是,从产品、技术、效率各个方面去考量,都达不到他们认为可以投资的标准。 “有些投资人相信,有人不相信,”王润如是说,“但只要有几个人相信就好了。” 也许是王润低估了相信这个模式的投资人数量,从4月开始,大量资本开始涌入共享充电。 同时,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有人提出,投资机构追捧共享充电,很大程度上因为是错过了共享单车这个风口。 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对腾讯创业说,当时推掉了共享单车的案子,合伙人没看上,现在估值这么高,根本进不去,后悔也来不及了。“这不就马上投了一个充电宝。在共享经济领域总得占个坑吧。” 另一些投资人则认为,融资快并不是因为投资机构在追风口,而是已有模式可参考。 红点中国合伙人张涵解释道:“当一个新项目有对标模型的时候,资方对这个项目的理解和调整都会更快、更容易,而全新的模式则要花更长的时间去理解。” 而这个“对标模型”正是被多家基金“不小心”错过的共享单车。 除了上述原因,腾讯创业在与创业者、投资人接触的过程中还发现,很多项目拿到融资的原因并不复杂:不少创业者都有过多次创业的经历,而支持他们做共享充电的这批投资人,很多都是之前项目的投资方。 例如小电的投资方德同资本、招银国际和盈动资本,它们同时也是唐永波上一个O2O项目“空格”的投资方;而河马充电的投资方祥峰投资,也参投了创始人王润另一个已经营2年多的O2O项目功夫熊。 显然,对创业者本身的信任也是投资人出手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些外界看不到的坑 和共享单车一样,共享充电宝也曾遭到如下质疑:产品很好研发,这件事没什么门槛,最后无非就是拼资本。 但在创业者和投资人看来,共享充电并非谁都能做。 红点中国合伙人张涵说,在第一次与来电接触后他就意识到,这件事并没有原来想的那么简单。 比如在硬件方面。来电CMO任牧表示,来电研发的自助借还充电宝终端机,目前已拥有32项专利。 任牧表示,现在市面上出现的所有吸纳式的充电装置,在基础层面基本都绕不开来电所申请专利的底层逻辑。 结果就是,那些和来电打了官司的项目,统统都把吸纳式机柜改成了“面包机”式的充电装置。 “大柜子做小容易,但从小做大难”,任牧说,硬件背后不止是是技术门槛,机柜式共享充电涉及的产品及运营门槛都要高于竞品。 除了充电装置,充电宝里电池的选择也需要慎重考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