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知识付费是一个非标产品,这就导致用户的预期难以统一,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大多数人满意就是一个难题?这也是内容和教育培训最大的不同,教育培训(应试)往往有一个权威标准化的教案和考试,其结果也很好衡量,就是看考试成功率了。 或许你会认为,用户“知识付费”就不是为了阅读消化的满意,而是购买瞬间的“仪式感”,是一种缓解焦虑、建立优越感的心理满足。但问题就在于,见异思迁的用户为何每次都通过对你的“买而不读”来满足呢,不腻吗? b、有没有持续的需求场景?很多知识付费的尴尬在于,用户“学完”的那一刻,也就是不再需要的时刻。能不能产生持续的需求场景,这很关键。又或者,是否可以嵌入用户的生活方式中,让他觉得这是自己小资情调的必备组成? c、有没有其它粘性手段? 比如,让用户付出沉没成本,他已经学了你的内容,那么接着学下去、一定比转而从头开始学别人的,来得更方便一些。 比如,有没有一些免费内容提供给用户,建立日常的连接和销售的触达,这压力又大了。比如,能否让用户对内容生产者形成类似ip的人格化认同感,我喜欢你所以支持你;或是某种社群的身份,这一点罗胖是专家了。 d、替代方案怎么办? 用户第一次体验很满意,但是第二次他在淘宝上发现了“盗版”,只要花很少的钱就能从网盘上下载全部内容,你该怎么办? 要解决以上三大问题,你是一定要从一开始就做系统规划了,坦白说知识创业看起来很美好,但大多数人未必适合。 说到这,阿飞还是很纳闷,知识付费平台那么多,我究竟该去哪个平台呢? 六、去哪个平台掘金? 目前,喜马拉雅的付费专区已经有2000位知识网红,成为知识网红第一平台。第一知识社区的知乎全面放开live门槛,得到则按照精品路线推出了24个专栏。 如果对标电商,喜马拉雅是天猫模式,知乎live更接近淘宝,而得到则是精品店。我们今天很难断定谁会是最好的模式,但是可以肯定,对于不同的知识创业者、在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选择。 如果你还没有成熟的课程规划,只是想做一次知识创业的“实验”,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先在知乎(某个话题)积累一定的流量和口碑,然后做一次live分享试试看。 如果你已经有较为完整的课程规划,且认为自己可以被包装打造,那么喜马拉雅的主播孵化体系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已经名声在外,自认为在专业领域有很高造诣,有打造成ip的潜质,那么应该直接联系喜马拉雅或得到的首推了。 对比三个平台的特征: 得到的特点是包装营销能力最强但门槛也最高。 喜马拉雅是内容媒体平台,流量最多、孵化体系相对成熟,但必须找到合适的细分领域、否则会容易在知识网红人海中被淹没。 知乎live的社区氛围最好、用户付费意愿和能力较好,但需要一定的流量基础,对专业性和解决力要求高,否则很容易得到差评。 知识创业不是一时兴起。是要赚点零花钱,还是要打造个人品牌、走上半职业化之路,你得想清楚。 如果以此为业,前景可观吗? 七、未来市场有多大? 目前的预计是,知识付费用户已经达到5000万,2017年知识付费的总体规模可以达到500亿元,那么我们再往后推,未来五年呢? 2015年,全国出版行业的营收是19967.1亿元。下面我们做2个假设: 1、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无法适应快节奏现代社会的图书影音很可能想报刊电视那样逐步下滑,而基于网络和移动端的内容消费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这会是一个多大的市场? 2、线上内容消费的人群中,付费意愿和能力相对较好的新中产人群,首要的问题不是“无聊和需要放松”,而是“缓解身份焦虑、获得阶层标签和寻找继续向上的优势资源”。 如果以上两点成立,那么相较于纯粹娱乐内容,寓教于乐的知识付费会有一个明显的增长期。 当媒体报道中评价喜马拉雅要从知识网红第一平台升级为“内容消费第一平台”时,我们无法评价这究竟是目标愿景还是营销口号,但无论喜马拉雅123知识节和66会员日惊人的6000万销售数据,还是得到的精品专栏打造出的一个个爆款神话,似乎都在预示着: 知识付费确实正在成为内容消费的增长引擎和重要组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