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技术出身的投资人谈话比较头疼,挑剔起来比处女座还处女座。”曾经一位创业者抱怨。
创业者期待懂技术的投资人给建议,给资金。而挑剔,似乎成为创业者眼中专注投资科技驱动型企业的投资人代名词。 邓锋在选择投资项目时,的确“挑剔”。 他曾在多个场合谈及北极光“三不投”:资产太重、没有创新的公司不投;不懂的领域不投;创始人有巨大道德风险的不投。 因为“挑剔”,他曾错过一些项目。但“挑剔”的好处显而易见,就是“稳健”。而北极光,一直走的是稳健路线。 技术领域投资最大的坑是什么? 观察邓锋的投资案例,不难看出,美团、华达大基因、Drive.ai等企业都属于科技驱动型企业。这类企业是北极光着重关注的。对于未来科技的发展走向,他有着自己的见解。 “未来的科技主要是两大块,一个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IOT等为代表的IT领域,一个是生物医疗、生命科学。”邓锋不追“风口”,只看趋势。“风口出来的时候再投就晚了,要抓大趋势。比如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在邓锋看来是赛道。在赛道中做到领跑最关键的是从应用入手,其次,人工智能需要大数据和其相辅相成,通过自己独有的数据打造物联网。 技术领域的投资,投资的是技术和不同产业及应用场景的结合,比如人工智能和金融的结合、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的结合。这个领域对创业者和投资人的进入门槛要求较高。 有了这个门槛,企业能走的远,投资人也能获得较高收益。但很容易遇到陷阱。比如有些企业披着“技术外衣”,打着“科技护城河”的大旗,却没有实质性的应用或者技术没能达到应用层面。
对于投资人来说,最大的坑莫过于没能识别出这些“技术外衣”下的企业。所以投之前,判断其是否有价值、是否有应用层面相当重要。对于创业者来说,找到技术的应用领域,并且懂技术、有合伙人或团队的支持也很关键。 提起风投的未来和有可能遇到的坑,邓锋称,“未来投资机会多了,基金多,进入价格会提高,PE会下降,所以退出的价格不一定会提升。将来,VC两级分化会更严重。近年来坑确实多,很多所谓的移动互联网医疗、VR做设备的是坑。我们掉在坑里非常少,但是也不见得是好事,北极光投出的几十亿美金的公司挺多的。但是上百亿美金的公司比较少。” 可见,稳健在意味着安全的同时,也意味着有可能错过。 “有一个风险投资人挺牛的,一生只投了一家企业。那个企业只有一个风投来投,就是微软。所以VC是看总回报的,投资成功率高未必回报率就很高。”这是邓锋对投资之坑的理解,也是北极光一直走稳健路线的原因。 从“清华首富”到知名投资人,他是如何做到的? 1963年邓锋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从小便是“学霸”。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之后继续攻读研究生。 读研期间,邓锋在校园租了三间房作为工作室,开创了中国最早的自拍“数码大头贴”,并很快成为了月入一万的“清华首富”。研究生毕业后,他去了英特尔实习,大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为他之后的创业做好了准备。 1997年,邓锋在美国硅谷创立了NetScreen 技术公司,凭借过硬的技术优势,NetScreen成为当时全球领先的网络安全设备供应商之一。2001年,NetScreen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04 年被 Juniper Networks 以 40 亿美元的价格并购。邓锋成为“硅谷最有钱的华人企业家”。 出售 NetScreen 后,邓锋转身进入了风投界。 他投资了三家美国风投基金,而这三家基金又分别投资了Facebook、LinkedIn、YouTube 和 Groupon(高朋)等四家公司。随着这四家公司的巨额并购和上市,邓锋获益颇丰,被称为“风投界幸运的中国人”。 初次闯荡风投圈带来的成就感,坚定了他走这条路的信心。尽管当时中国创业环境极为冷清,他依旧嗅到了风投领域萌芽、发展的气息。
2004年,邓锋离开美国,回到北京。将北京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作为办公地点,成立了北极光。 清华曾是他走向世界的起点,如今闯荡多年后,他又回到了这个地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