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FM曾经是豆瓣最成功的产品之一。在单独切入移动端后,很快积累了相当规模的用户。然而,抢占先机的豆瓣FM在近两年优势尽失,在线音乐已经成为了巨头的游戏。“对于豆瓣这样的公司,日渐高昂的版权费用是难以承受的,继续做下去只能是不自量力。”洪波分析称。 2011年~2015年,豆瓣基于泛文化社区进行了大量尝试,有些业务在很多用户还未反应过来时,就已经下线了。“一拍一”是豆瓣2016年上线的女性摄影服务平台,曾被视为唯一可能成功的摄影O2O项目,目前处在关闭状态。阿北苦心孤诣建造的“阿尔法城”,因形式复杂,本质上讨论的还是小组话题,在测试版之后没有再次推进。 在豆瓣探索不力的几年间,国内互联网行业经历了飞速而深刻的变化。在这个已然是巨头的竞技场中,豆瓣没有雄厚资本的加持,没有具备绝对竞争实力的爆款产品,显得势单力薄。 取舍优化,从小众向大众突围 最早从豆瓣成名的大V们,现在大都已经另谋他就:留一手、和菜头、安东尼、柏邦妮等转战微博成为大V;张佳玮仍然坚持在豆瓣上发表文章,但活跃度已经远不及知乎;而包括桃桃林林、木卫二、独立鱼、亵渎电影在内的影评人团队,在微信公众号时代有了一次集体的爆发。 对于豆瓣资深用户来说,离开是一个重要的选择。最顶尖的大V在豆瓣的关注度不如其在微博、微信的一个零头,他们只是在松散的友邻群体里积累了些影响力而已。从豆瓣到微博、微信,很多人完成了从小众到大众的突围。
2006年,影评人桃桃林林(后称桃姐)还有着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非科班出身、爱好电影的他很快发现,豆瓣的电影标注功能很顺手,于是他开始随手记录看过的电影,留下评论,成为豆瓣最早期用户之一。桃姐表示,豆瓣的这一机制进一步激励了他刷电影的想法,而且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了现在,年均400+。采访时,他刚刚从台湾回到北京。在台北参加活动短暂停留的3天中,他跑到电影院里,一口气刷了14部电影。 从第一次接到友邻互动,到成为豆瓣排名前20的大V,桃姐用了近5年的时间。他形容那个时候自己很“豆瓣”:“特别文艺青年,基本上院线电影、商业电影和大众讨论的电影,我都不看,只看冷门电影。” 但是他真正出现在公众视野里,还是通过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通过他年终总结“十大烂片”的10w+文章。“契机是2008年、2009年之后,院线电影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提高,我发现观众需要有人为他们探路。” 粉丝的激增为他的商业化构想提供了可能。近两年,桃姐已经刻意减少在豆瓣的活动,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了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上。他的豆瓣粉丝不足13万,而微信、微博粉丝分别早已过百万。 现在,坐拥众多粉丝、频繁出入各大电影节的桃桃林林很少再为一次有很多赞的影评而兴奋,也不再通过友邻进行社交。“豆瓣对我来说,更像一个工具。” 发掘和留住内容创作者,已列入姚文坛的工作规划。豆瓣时间上线后,豆瓣推出了内容合伙人制度,某一领域的合伙人可以组建内容团队,打造有付费价值的内容专栏。但是,与桃桃林林跃入大众视野不同,豆瓣现阶段聚焦的仍然是垂直领域的小众知识。姚文坛在此前的采访中表示,豆瓣下一步也将逐步加入更多适合更广泛人群的付费内容。 放弃拆分VIE后,豆瓣的海外上市进程迟迟未能启动。多位知情人给出的判断是,至少在未来的一两年间,豆瓣上市基本无望。对于豆瓣发展前景,目前业界评论呈现两极化特征:一方认为,豆瓣一直没有形成核心盈利业务,在海外没有对标的成功企业,谋求上市非常困难;另一方则认为,豆瓣积累了足够的用户和经验,下一步肯定能够借助消费升级的风口,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无论如何,变化正在发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