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即将海外上市”的消息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IT评论员洪波和豆瓣CEO阿北(杨勃)见面闲聊。阿北习惯性地挠了下头发——舆论对那封内部信的误读让他有些无奈。 “豆瓣曾经设想过拆分VIE,谋求回国上市的机会。这次内部信的目的是通知员工,豆瓣已经放弃拆分VIE,和过去一样,只保留了在海外上市的机会。”阿北这样对洪波解释。 从2011年8月拿到红杉资本、挚信资本和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BAI)联合投出的5000万美元C轮融资之后,豆瓣已经有6年没再有资本变化。除了上市传言,此前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豆瓣被BAT、京东等巨头收购的小道消息,而就像阿北在为数不多的采访中说过的一样,豆瓣肯定要独立发展,直至上市。这一次,阿北等于绕了一大圈,重回原点。 从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预备发力的豆瓣陷入了不断试错的焦虑之中:错失移动互联网、在线票务、移动电台等市场潜力巨大的风口机会;曾一口气推出了10多款应用,但从产品到运营,亮点寥寥无几。截至2016年年底,豆瓣已拥有注册用户1.5亿,月度独立访客3亿,但迄今仍未找到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盈利模式。 除了海外上市,在这封内部信中,阿北更想表达的是他对移动端布局的反思。他提出,豆瓣下一步将把精力集中到豆瓣时间、品牌广告、豆瓣市集等盈利条线的运营上。同时,砍掉豆瓣一刻、豆瓣东西等经营不善的业务线,为加速快跑清除障碍。阿北也提到,下半年各业务线将启动独立预算,独立管控产出和成本,并逐步取代之前的Head Count管理。 此前,豆瓣阅读的整合以及豆瓣影业的成立,已表明了豆瓣切入内容行业的决心;2017年年初,资深制片人姚文坛加入,用北岛和他的朋友们的诗歌课在知识付费的春天里激起了一片水花,再次向公众传达出豆瓣商业化及加快发展速度的志向。 互联网从业者冯大辉曾用4个字形容阿北——不动如山。然而,如今的阿北已经从一个执迷于编程语言Python的青涩文艺的小伙子,变成了有少许白发的孩子他爸。对于已慢跑12年的豆瓣,他有了新规划。 补齐短板,从UGC到UGC+PGC 阿北曾在此前的一次采访中直言,建立豆瓣的初衷就在于搭建兴趣社区,而这些年来,基于兴趣建立起的社区以及由此生成的UGC内容是豆瓣的重要财富。 为了引导UGC的良性发展,阿北一直坚持“不运营”的运营方法,用去中心化的模式,加上主营的书影音条目的人群过滤器,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泛兴趣社区。只是颇为尴尬的是,虽然书影音及相关小组,一直广受好评,但这一面向文青们的业务,变现之路走得非常艰难。 豆瓣在中国已经形成了堪比IMDB和烂番茄的电影评分系统,豆瓣电影的评分几乎可以影响到普通观众走进影院的决定。在2016年年底的“刷分”质疑中,豆瓣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这也侧面反映了其影响力。 然而,豆瓣在线售票业务已经关停。猫眼、微影、淘票票三大在线票务平台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86%,站在它们背后的腾讯、阿里、光线传媒,狂砸票补,以此固守线上宣发阵地。这让孤立的豆瓣难以抗衡。烂番茄联合创始人兼前CEO Patrick Lee曾透露,烂番茄网站50%的收入来自广告,30%来自佣金,另20%来自授权。对于在主页几乎看不到广告的豆瓣来说,如何在电影领域获得可观营收,颇费思量。 阿北没有死心。 2012年,豆瓣开始在PGC内容上做出探索。率先试水的是阅读,豆瓣阅读因此成立,阿北希望借此发掘平台原生内容。截至2016年7月底,豆瓣阅读在原创写作层面,已经积累了两万多名作者和8000多部独家作品,有10部小说售出了影视改编权。 2016年10月,豆瓣正式成立飞船影业,致力于影视IP开发和新导演扶持。影视IP开发的基础正是豆瓣阅读。阿北在2016年8月23日的一封内部信中表示,新的影业公司将选择好的豆瓣阅读小说,组织编剧、导演和主创,并参与后续电影的投资和开发。 此番针对内容的全产业链开发还在进行中,但是豆瓣PGC内容无疑成功赶上了知识付费的汹汹大潮。 2017年3月7日,“豆瓣时间”上线。第一档节目名为“醒来”,由北岛领军坐阵讲诗歌。这个定价为128元的102期课程,上线5天销售额过百万,7天付费订阅用户过万。之后,豆瓣陆续推出了杨照讲史记、简里里讲心理课、白先勇讲红楼梦等多档付费节目,内容覆盖文学、戏剧、电影、生活等多个领域,这和豆瓣用户的调性非常契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