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7日,基于信任,我加入一家创业公司,准确说是一家刚注册才3天的公司,团队四五个人,还没有自己的办公室,没有产品、没有技术、没有业务,只有一个创业的想法。 我不是发起人,也不出资,是参与创业,但这是一次真正从0到1的参与,一切的变化都从那个时候开始。 2014年,中国大地上互联网创业盛行,各种创业公司层出不穷。如今已经耳熟能详的产品和公司,那个时候要不就是属于非常早期,要不就是还没有成立。 那一年,移动支付还没有普及,微信支付才刚刚上线半年,出门还不能只安心的带个钱包。打车还是得在路边招手拦车,滴滴打车正准备爆发。共享经济在那一年还不是什么热词,ofo小黄车和摩拜还没有成立。 噢,对了,那一年的绝对热词是O2O,也是后来死了一大片公司的O2O。 2014年我才研究生毕业不久,当时手上也拿了一些大公司的offer,当有这么一个创业机会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几乎没有怎么犹豫就决定加入了。一方面是基于对邀请我加入的人绝对信任,更主要的是自己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我相信,大部分选择创业的人都是这样。 对于一个履历一干二净的新人来说,一入场就加入一家什么都没有的创业公司,风险无疑是很大的,因为同时起步的人,可能选择加入产品和业务更成熟的大公司,在健全的体制下快速成长,加上大平台的背书和成熟产品及业务的训练,同样的时间内,只要自己还努力,个人提升和回报是可预期的。 而且可以贴上大公司的标签,在别人的认知里,这种某公司谁谁、某产品谁谁的名分还是非常有用的,至少是让自己的履历变漂亮了,而且你看那些抛头露面的人物们,都会被刻意强调这样的标签,这就是现实。换在创业公司,这一切都得靠自己和团队,当然,还有运气。 除了一颗不安分的心,让我决定放弃大公司机会加入一家从0起步的创业公司的原因只有一个,寻找“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并不是心理需求层面的安稳周全,也不是物质需求角度的无后顾之忧。而是一种让自己处于战斗和时刻思考状态的“安全感”。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体会过这种感觉,就像开车的人能自己把握方向和速度,而坐车的人完全由开车的人决定去向何方。 创业公司的不确定性能让我有这种“安全感”,因为每时每刻都得处于战斗状态,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得时刻保持思考寻求突破。这种战斗和思考的感觉会让你产生自我认同和成就感,那种价值被放大的感觉是安全感的来源。 很多人会说,这种感觉很虚,因为最终还是得看结果,创业公司出不了结果那就是一场空,那就输掉了。 这么说没错,结果是反映了成败,但对于我来说,过程中的安全感会更让我更在乎。因为这种环境下获得的战斗和思考的能力,只有你自己知道。 就像坚持跑步的人,一个月可能看不出变化,但一年后绝对产生很大的变化,而且这是一种内知的能力,只有你自己知道。 没有履历、没有背景、没有经验,还加入了一家什么都没有的创业公司,公司还有可能做砸,看起来,这是一场没有任何优势的比赛。 从2014年3月17日到今天,1289天后,我似乎阶段性的有了自己的答案。我将用这1289个日夜的战斗和思考来向你展开一部生动的真实创业史,这幅画卷里包含了团队篇、产品篇、文化篇。 没有履历,那就自己创造履历! 没有背景,那就自己创造背景! 没有经验,那就自己创造经验! 创业,就是一场修行。 「1」 团队篇 事情做不成最终都是人不行 加入创业团队后到现在的这1289天里,经历了团队的组建和更迭,看到了很多人进来,又有很多人离开。 想做事,先聚人。尤其是对于早期的创业团队,最好的状况是一群“臭味相投”且知根知底的人一起开干,并且是那种会上可以毫不留情对骂,会下还可以喝酒扯淡的真朋友。所谓知己同道两三,就可以干出一番大事。 现实总是会给我们几个响亮的耳光,然后给我们好好上一课。不要期待桃园三结义的壮志凌云,真实的创业场景中,这种真朋友屈指可数,有那么一两个就真的仰头谢天吧。 建立初始团队,必定有几个发起者,他们有共同的理念,并且看到了同样的未来,并愿意共同加入到这份事业中来。好,有了发起人,事情终于开始,接下来寻找团队前十个人就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找人的过程无非这么三种方式,自己出去忽悠熟人、朋友推荐、招聘。第一种靠卖梦想,第二种靠人脉,第三种靠运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