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1步或多步,有(怎样)的设计策略。设计策略是围绕整体目标针对这这1步或多步行为的设计方向,到这一步为止我们在这个场景的设计思考已经比较周全了。 – 最后是设计方案的推导,就是针对具体设计的对象产生具体方案,可以思考,为实现(怎样)的设计策略,利用(哪个/些具体的)地点或场景的特性,利用(哪个/些具体的)的触点特性。
2. 方法论具体应用 我们下面就以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诠释这种方法。 有个男孩为了追求自己心仪的女孩,希望通过做亲自为她做饭的形式提升女孩对她的好感度,在这里业务方就是男孩,用户就是女孩。
根据业务诉求,为了让我心仪的女生感觉我重视她,为她亲自做一顿晚餐,使我们有更多时间相处并且她对我产生好感;根据用户诉求,一位文艺、日系的单纯女生,对浪漫恋情还有向往,希望身边的人与出入场所都有文艺气质,内心的声音是成为苍井优一般的文艺女神。 我们推导出了这次的设计目标是「让她感觉我重视她、相处时感到舒适,将自己打造成日系无公害暖男,晚餐整体(菜品、环境)的文艺浪漫气息」。 然后我们梳理出在「邀请女孩到家就餐」的过程中,她的行为是「收到邀请 — 接受邀请 — 到访家中 — 等待晚餐 — 共享晚餐…」,在接受邀请的一步属于主动行为,我们先将其标红星,很遗憾在业务层面男孩子没有能力将女孩的偶像请来共进晚餐,我们只能通过设计的力量去加强主动行为的转化。 各个行为对应的地点与触点,也就是前期在产品运营层面(即男孩)已确定的用户行为触点分别为「微信 — 家的玄关 — 客厅及相关配套 — 晚餐及相关配套 — 微信」,过程中触点有四种变化,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用「五线谱」的方法对各个触点进行设计推导。地点的维度帮助我们了解用户触点所在场景,辅助我们进行设计方案的发散。这里我们把两个在过程中的常量,用户与设计目标作为指导,不同触点的设计关键点的考虑,都围绕着用户与设计目标展开,以保证整体设计方向。
下一步我们就可以针对每一步用户行为,结合地点与触点特性进行设计策略与方案的发散。 以「收到邀请 — 接受邀请」这两个行为为例,地点与触点均一样,我们使用同一套设计策略(在地点与触点类型相同或性质类似的连续行为下可使用同一套设计策略)。 首先分析行为,接受邀请是主动行为,由于男孩在业务层面没有进行强化,我们需要用设计唤起女孩「男生无害,晚餐有趣」的感受,能激励她接受邀请;然后分析行为地点,使用微信接受邀请可以在任何地点,为显得「男生无害」,我们可以进行地点的假设,是在一个「在有安全感的、舒适的地方」女孩更容易接受邀请;再进行触点的分析,「微信自带各种沟通辅助工具如表情包、照片、视频、位置、分享等」。 所以辅助设计推导的思考过程为: – 女孩在(有安全感、舒适)的地方 – 利用(微信以及其自带沟通辅助工具如表情包、照片、视频、位置、分享等)的触点 – 做(收到邀请与接受邀请)的用户行为 – 为让用户体验达到(让她感觉我重视她、我是日系无公害暖男、相处感到舒适)的目标 – 考虑到(让她感到我无害、约会有趣)的转化关键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