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经是“双十一”的第九年了,从2009年时刚兴起的打折,到现在“没点奥数功底都看不懂规则”,越来越会玩的双十一已经成功将其变成了全民参与的节日,凌晨布满红血丝的眼睛和腱鞘炎的手指,不断刷新着其记录。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双十一史,看它是如何把自己打造成每年固定看点,推进消费时代火速到来的。 2009年 金融危机肆虐下网购兴起 2009年的时候,金融危机还在肆虐,但网购已经开始在中国兴起,这时的用户刚刚突破1个亿。十一月是传统商业的销售淡季,前有十一黄金周,后有圣诞节,因此淘宝商城希望策划一个专属于网购用户的活动,以打开销售局面。
于是淘宝联合27家店铺,以“光棍节”的名义,做了“五折促销”活动,最后销售额爆炸式增长,5000万元已经足以令人震惊。这一年,很多人都相信只有“买买买”讨好女友,才能帮助自己脱单。 2010年 商家提前备货和大范围爆仓 因为去年双十一在互联网上的口碑传播,第二年大家开始重视电商,711家店铺参与了进来。为了防止缺货,商家开始提前备货,因为电商部门还没成形,所以老板批条子把别的销售体系里的货拉到线上去卖。当年淘宝创造了9.36亿元的单日交易额,超过了香港特区政府网站公布的当日8亿多销售额,相当于北京十一黄金周的商业零售总额。
这也造成了大范围的爆仓现象——大量的订单亟待送到消费者手中,但物流却还远远滞后。一些用喷墨打印机的商家甚至出现打印机爆掉现象。但这已足以引起电商行业的震动。 2011年 电商地位上调渠道冲突加剧 双十一到第三年的时候,国内和国际诸多品牌开始加入,京东、亚马逊、腾讯易迅等也宣布开启促销活动,电商部门在企业中地位开始上调,出现了新渠道做大、老渠道收缩,“渠道冲突”的话题。
这年出现了一个商家一天销售额破千万的记录,淘宝网和淘宝商城总交易额达到52亿。为了应付骤然加大的订单量,很多公司全体动员,人事、行政、财务都到仓库去帮忙发货干活。银行支付成为一个头疼的问题,几家主要银行轮流挂掉和抢修。 2012年 全球最大购物日和三只松鼠崛起 2012年淘宝商城正式改名为天猫,并在当年加入了双十一,其132亿的销售额远远超过了淘宝的59亿,191亿的总和让其成为全球最大的购物日,节日期间加入的相关从业者达到了近百万人。
这一年三只松鼠拿到了15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开始了它在电商丛林中披荆斩棘的崛起之路。天猫在新浪微博推出狂欢节专题,并开始探索C2B的新模式,推出了天猫预售来和消费者进行互动。 2013年 紧紧围绕互联网进行排兵布阵 经过几年的双十一洗礼,很多品牌变得更有实力,完全围绕互联网进行设计,用多批量、小批次、SKU、深库存的方式来排布供应链模式。企业持续探索电子商务,目的是让消费者以后能够在PC端、无线端、线下门店中来回切换。
双十一晚会的节目单开始按半小时安排,重要时段以分计算,确保24小时里能反复满足用户需求和好奇,用各种方式进行传播。这年55秒就突破了1亿交易额,单日销售额超过美国三大网购节37亿美元之和。 2014年 撕逼大战让销售额翻一千倍 阿里拿到了“双十一”商标的《通告函》,但仍然阻挡不住各个电商的“撕逼大战”。苏宁易购在南都等报刊发布“打脸双11”的广告,天猫同样火药味十足回呛。京东从生活场景入手,用“真•正•低”的主题打击对手软肋。而当当则以“敢作敢当当”的精神,嘲笑“猫娘子”和“狗情郎”。
亚马逊也入乡随俗,叫起了“Z粉”,打起了价格战——“第一次过光棍节的大牌洋妞,家里样样齐全!约吗?”今年天猫双十一当天交易额达到1180亿,比2009年翻了1000倍。 2015年 风雨无阻的营销密集而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