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败流量思维的,永远是产品思维。
昨天跟做公众号的小伙伴讨论,微博开始控制流量分配了,什么时候轮到公众号呢?
我觉得公众号的流量管控也很快了,整个互联网的流量已经处于非常稳定的状态了,也就是说,大平台的势力都已经达到巅峰了,不可能再有新的平台出现,已有的平台格局也不会有大的改变。 这意味着在各个平台贡献内容的人也无处可逃了,平台就那么几个,吸粉红利期也早就结束了,你根本逃不掉(逃到别的平台无利可图啊),既然平台已经大到不担心内容供应商能叛逃,那就可以放心媷内容供应商的羊毛了。 以微博为例,凭什么大V绕过平台直接赚广告商的钱,而平台就要吃土呢?只要把大V的流量限制住,那广告主要通过大V投放广告的话,只能买粉丝头条(保证每个粉丝登录都能看到指定微博内容的一种付费服务)来达到足够的曝光,这样做的好处是粉丝不会流失,大V舍不得走,平台也赚到了钱,这也是微博股价节节上升的主要原因。 算一下帐,假如甲方过去找大V投广告要花一万块钱,但大V的内容被限制展示,现在还要再增加2000块钱买粉丝头条才可以让内容覆盖到大V的所有粉丝,这2000就是平台额外赚到的钱,同时也是乙方额外付出的钱,理论上大V的流量价值是下降了的,但是大V认为他的粉丝量没有下降,所以他的投放价格是不变的。 平台的选择 今日头条最早给了大家一个良好的示范,通过精密的算法控制内容的展示,大V在这里贡献内容,给不给流量是平台决定的,平台尽量给你足够的荣耀感(例如阅读量很高),但是流量收益绝大部分归平台,内容供应商只能赚个小钱。 手机百度在模仿头条搞信息流展示之后,股价也再创新高,因为每天凭空了增加几千万广告收益。即使是知乎这样的小平台也开始做商业化的试探了,从微信公众号的产品节奏来看,也是要往这个方向发展的,只是流量管控方式还没有体现出来,毕竟平台不是雷锋,总是要想办法把流量变现的。 互联网有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平台最终一定会呈现出局部垄断的形态(Google,Facebook,Apple等莫不如此),平台的GDP总量趋向稳定之后就会出现供应商和平台的利益之争:平台能赚的钱总共就这么多,供应商拿到的钱多了,平台拿到的钱就少了。典型如游戏分发,大的渠道如腾讯要分掉90%的收益,供应商只能拿10%,但你没有选择,这是一个巨大的渠道。 淘宝也是这样,早期卖家大多是能赚钱的,现在每年都能保持暴利的只剩下淘宝平台,平台会不断调整流量分配算法,在维持供应商基础生态规模(你舍不得这里的用户规模,但也赚不到多少好处)的情况下,尽可能获取更多利益。 我觉得目前这几个主流的社交媒体平台最终也会走上媷尽一切羊毛这条路的,只是时间问题。 社交平台流量管控跟你有什么关系? 好了,我为什么要关心社交平台与内容供应商的利益之争呢? 我一点都不关心哪个平台能赚更多的钱,我关心的是这些纯粹的社交媒体平台,一直以来是创业者的营销利器,毕竟社交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更有利于创业者低成本扩散产品信息,但如果社交媒体的信息流动过程被人为管控,那么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能力就会被限制(平台决定信息流向),这意味着对创业者来说: 流量成本将会增加。 相对于百度、淘宝京东等成熟的流量贩卖平台,只要操作得当,社交媒体的流量获取成本相对还是较低的,容易满足创业者的基本生存需求(典型如大量微商存活在社交平台),可是这个平台最终还是会走向高成本之路。 最后一个低成本引爆产品的渠道也快要没了。 流量成本增加对创业者是最不利的,因为在整个商业生态里,创业者的资金是相对缺乏的,流量成本增加对已经有充足现金流的大企业更有利,这意味着他们可以降低创新的风险,以成熟可控的方式迅速把产品推向市场,只要买得起流量,就可以把创业者逼到墙角。 典型如最近的双11,服装和化妆品这两大类目榜单几乎是传统大品牌一统天下了,当初那些知名的淘品牌和店铺培育完市场之后,在平台成熟期被这些买得起流量的品牌挤走了。原来做手机的小米在这个双11期间也拿下了笔记本电脑销量第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