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共享单车的进场开始,由于其营运模式的可复制性高,低门槛,可预见的用户现金流,梦想家们纷纷开始创业,一时间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出现在市面,高峰时期三十多家共享单车,而风投似乎也照单全收,以共享单车为主的风投项目络绎不绝。
在巨头加持、资本扎堆、高额押金的强大现金流下,这个行业迅速的打完规模扩张的战役,由腾讯、百度站台的摩拜以及有阿里、滴滴站台的OFO已经大幅抛离第二梯队。
仅仅一年的时间,在高额的运营成本下,共享单车已经到了下半场,整个行业还没能找到盈利模式,资本已经开始撤退,今年1~6月,中国针对初创企业的投资比去年同期减少一半,从去年的1670亿元骤降至830多亿元。共享单车的投资除了OFO和摩拜,其他投资者对于其他的共享单车的投资近乎为0,共享单车从年初就开始出现了因资金链断裂而被迫退出市场的企业。
依靠押金驱动现金流的模式本来就不可持续。 共享经济已经变成了共享修罗场。 这次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共享大义下的创业泡沫有巨大的外部性,一旦开始倒闭潮,修罗场就不仅限与工业公司本身,而是庞大的参与者。 三、共享单车的“公益性” 11月初,小蓝单车员工在某职场社交平台发布消息称,小蓝单车宣布解散,拖欠员工工资至2018年2月10日。该公司工作人员在朋友圈转卖办公家具的消息接踵而来。 11月16日晚间,小蓝单车创始人李刚发表公开信反思创业错误,承认了“融资失败”、“错失并购”、“财务恶化”等运营现状。李刚同时披露,小蓝单车将全权交给第三方拜客出行代理运营,而且押金无着落,在曝出押金难退以及经营困难的新闻之前,小蓝单车用户数量已经超过千万人,主要车型押金为199元,押金池最少也有几亿的规模。 到现在为止,仍然拖欠着供应链大量的欠款,正在舆论漩涡的小蓝单车,拖欠供应商款项高达2亿元,涉及70余家供应商。
“欠大家的工资,我会想尽办法尽快解决”。这是小蓝单车CEO李刚千余字的“忏悔”信中,为数不多的有效信息之一。对于厂商欠款和用户押金问题,他却只字未提。 一人做事一人当,失败了就破产重组,横竖给个说法,公开财务数据,才是负责任的做法。然而故事的最后,不见当事人,只见当事人父亲的一句:“我现在没钱。谁要钱,我跟谁走,我去你厂里打工,我老婆到你厂里做饭。” 事已至此,连责任都不敢自己扛的人,又有何可说呢? 但是,下一个小蓝单车呢?这是共享修罗场多米诺骨牌的最后一个么? 其实押金的金融创新一点都不新,传统领域里面的美容院会员卡,健身房会员卡的预付卡这种套路,这种无息浮存金的风险也是极其显著的,没有监管的预付卡浮存金,如何确保企业不挪为他用,保障用户服务的可持续性?资金的安全性?更何况,共享单车的押金还只是保证金款,不是服务款! 除了押金之外,更可悲的是,那街上无人管理的单车又作何处理?创业失败了,那这些占据公共资源留下的单车,又会是谁来买单?不用怀疑,肯定是政府最后来擦屁股,不过最后擦屁股的,还是咱们纳税人。 毫无疑问,共享单车是个创新,切实的改变了用户的生活方式,但是,头顶创业大旗并不是法外之地,线下的预付卡,好说歹说也有个商务部出台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管着,有例可循,但是关于共享经济的押金问题,至今,依然只是管理。 当时市场上就有关于押金、关于共享单车,的种种探讨,但是,总会出现说给创业者一点宽容,给新模式一点理解的说法,但是绥靖政策永远改变不了人性,不管嘴上说什么,身体还是会很真实的。舆论杀不死真正强大的公司,杀不死用户真实的需求。 那些年,BAT在做大的路上,谁没被人骂的狗血淋头? 回想当年,那句“失败了,就当做公益把”赢得多少情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