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阅:大部分用户订阅作者的目的是为了查看“我喜欢的作者们”发布的文章,而不是查看我喜欢的作者列表,再去单个查看他们发布的文章;所以总导航栏(或者说个人中心)的“我的订阅”入口是鸡肋的,是用户很少会使用的。但”我的订阅”的位置,放在“个人中心”是更符合用户逻辑的。
总的来说,总导航栏的入口位置更好,内容导航栏的入口更符合用户需求;对于新用户,两个入口容易造成混乱,降低效率,特别是“我的订阅”同样的入口名,进入后结果不同,需要用户适应;对于老用户,两个入口都不尽人意,位置符合逻辑的入口,操作路径麻烦,操作符合需求的入口,位置不符合逻辑。 如何优化导航栏见第四点。 3.内容区布局分析 在左侧内容区有个很奇怪的地方,如下图。在默认分类(最新文章)的推荐内容板块中,横穿出一块“学习专题”。
“学习专题”等同于内容分类导航中的“知识体系”,是对文章做的整理合集,现共有46个合集,每个合集包括5-30篇文章,大部分集中在13篇左右。
然而这样设计给新用户极大的混淆。原因如下: 含义模糊:无论是“学习专题”,还是“知识体系”,这两个名字都不足以令用户迅速联系到“文章分类整理合集”。当用户不清楚将要看到什么内容,用户会选择忽略跳过,而不是主动尝试。 打乱视觉一致:文章之间的布局是一致的,但和插入的学习专题布局是不一致的,会让用户感到突兀混乱,在视觉上破坏用户的浏览顺畅。 弱化后部分内容:当用户浏览推荐文章的行为突然被打断,用户对文章的兴致和注意力会被破坏,对下面的文章兴趣降低,使下面的文章推荐效果很差很鸡肋;同时用户可能被“学习专题”引走,完全放弃下面的文章。 那为什么还要这样设计呢?去揣摩设计者的想法,这样的设计的确有意义的。 首先“知识体系”的存在感非常弱,原因如下。(对于新用户而言) 位置弱:内容分类导航栏,按“最新文章”、“七日热门”、“热门问答”、“知识体系”、“PM日报”、“我的订阅”的顺序排列,“知识体系”排在第四,已经是普通用户不大会去探索的位置。 吸引力弱:其他分类都是用户清楚含义感到熟悉的名词,用户会自然地不假思索地去尝试;而“知识体系”让用户一头雾水,降低尝试欲望。 功能弱:“知识体系”就是文章分类合集,和“最新文章”、“七日热门”有交叉重复之处,且“最新文章”、“七日热门”都在更显眼的位置。这两个分类加上搜索功能会弱化“知识体系”。 然而,设计者非常重视“知识体系”,希望新用户快速认识“知识体系”,通过专题进行更高效系统的学习。为了提高“知识体系”的存在感,在用户最可能的浏览流程中插入“学习专题”,将用户引入。 4.内容区重设计 结合2、3点的分析,我做了如下重设计: 整体: 整合优化“最新文章”、“七日热门”、“学习体系”、“我的订阅”为“文章”。 把“最新”和“热门”体现到排序上(如圈2),热门的排序算法结合发布日期; 把“学习体系”体现到文章的所属专题(如圈3),总是推荐至少一篇专题文章,将用户引入专题; 把“我的订阅”体现在用户标记上(如圈4),总是首先推荐“我订阅的用户”的文章。
问答: 对板块内容进行合理增删。 删除回答用户列举(…已有19人参与了讨论);与回答数重复,且列举用户头像意义不大。 增加一个热门答案,包括:答案的作者、赞数、收藏数、答案开头,这样更吸引用户点开问题。(如圈1) 推送订阅作者回答过的问题,把订阅作者的答案放在首位。(如圈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