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看的多;现在看得多;敢于跨界想。 经常有人会说我脑洞大,有创意,总是能够想到让人眼前一亮,或者跟别人不一样的点子。 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什么脑洞大,其实我就是那3把刷子,人人都可以学会。 什么叫有创意?什么叫脑洞大? 很多人就觉得像设计师、广告大神、创意总监就是专门干创意,他们脑洞大。 其实创意和脑洞没那么吓人,不是让你成为广告大神,而是让你从一棵大树看到森林,从一片落叶看到秋天......从生活里来,到生活里去。 有时候,就是随口一说而已,就有可能成为别人眼中的脑洞大。
乔布斯说:创意只是将一系列事物相互联接起来而已。 对此,深感认同。而做好这个“联接”之前,我一直有3把刷子,也始终觉得这3把刷子很有用。 1.过去看得多 很多时候,别人说我有创意,其实我还真没多想,真没去玩创意。 仅仅是因为我知道,而你不知道,就这么简单!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基于过往所有的经验和知识。你说你过往都没有积累这些知识,这个认知怎么升级嘛。 过去我看得多,积累得多,至少我想到一个好点子的概率都会比你大点。 人最怕的不是不敢想,而是根本都不知道,你让他怎么想?
营销圈子里,经常会说起福特汽车的故事: “如果你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会告诉你,我要一架跑得更快的马车!” 而其实,消费者的需求其实不是马车,而是快、更快。所以,福特发明了汽车,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大家都说福特脑洞大,有创意。不过有一点,福特在造出汽车前,他至少是见过马车的,对不对?所以我很喜欢福特先生的一句话: "我并没有发明什么东西。我只是把几个世纪以来,其他人构思的发明组合成了一辆汽车。" ---亨利·福特
所以说,这就是我一直坚持的第一把刷子: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认知。 先别管什么脑洞,什么创意。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大量的复制、大量的看、大量的阅读、大量的记录、 大量的观察生活,不停的积累自己的“素材库”。 或者准备一个便签,把你看到的每一个有趣的事物、案例、段子、一段影片、一条对话、一个灵感都记录下来,分门别类,这可能 就是你将来的创意库,时不时翻一番都会收益匪浅。 只有量变才能产生质变。
这就是为什么每次都能很快想到一个好点子,而你只能死想,最后推脱于“创意是需要时间的”。 是需要时间,所以别人过去一直在看在积累,早就建好了自己庞大的素材库,而你只能想破脑袋或者一个一个去临时找案例。 绝大多数创意不是要艺术,也没听过哪个创业家是凭空造出产品,不要想着无中生有, 那可能是上帝该干的活,我们还是多看看吧。 张小龙在做微信这个超级产品之前,微博、推特、脸书、line等这些产品,我估计他也没少看。 脑洞这东西一向不靠谱,那就多看吧。 2.现在看得多 有一些人,你交给他一个任务,他就开始憋大招,一个劲的自己死憋,也不查资料,也不借鉴同行,就是自己一个人往死里干。 不排除有一些天才。 但是绝大多数到最后是做得又慢,东西质量也不咋地。 我之前的公司就有一个文案小柯,他有一个习惯——喜欢原创。没错,就是喜欢原创,一个劲的自己弄原创。
每次交给他一个文案任务,他就在那自己跟自己死磕了,凭着自己的想象写完。然而,他的文案总是不行,因为他的知识积累,包括文案素材积累实在太少了。 但,这不是关键,过去没有积累没关系,咱现在可以补上嘛。最关键的问题是,他现在也不去看,不去寻找灵感,那还开什么脑洞? 就算要坚持原创,你也得不断的去学习去积累,达到创作临界点,没人能一开始就能无中生有。况且,也没有什么是无中生有的。 所以,我开脑洞的第二把刷子就是:当过去知识积累不够时,现在及时去看去借鉴。 在拿到一个项目的时候,先别急着马上埋头苦干,可以先查查资料,看看案例,问问行业牛人,要不了你多少时间。 说不定就想到一个不错的点子。很多时候,脑洞大的人和一般人之间其实就是隔了一个案例而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