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例中,大多数脱发者还只是第1类和第2类,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有必要“植发”。所以,如果“雍禾”把这两类人群作为目标客户的话,这个“没有必要植发”的念头就变成了竞争对手。只有确立了对手,才可能去研究怎样打败对手。 结论:第五问,由于案例中把对手设定为其他植发品牌,所以用“中信基金控股公司”是很有效的策略。 问题六:触发了什么痛点? 第六个问题测试,你会发现大部分文案都没有(包括本案例),但是有的话会大不同。 好了,到现在为止,我们前面的5个问题已经理性的分析了我们的消费者和竞争者,甚至为消费者找到了放弃竞争对手转而购买我们品牌的理由。 不过,我们的这套理性的推导也做了一个假设:消费者是理性的。 不过现实并非如此,消费者的大脑构成说明了这一点。
神经学家保罗麦克利恩提出著名的“三大大脑”的假设——按照进化的先后,人类大脑分为三种不同的功能区,并且相对独立运行: 爬行脑:最先进化出来的部分,控制人的基本欲望和本能,也掌握人类大部分的决策。它是呆板、冲动、完全不理性的。 边缘系统:后一步进化出来,控制人的情绪、情感和长期记忆,它决定了人类“喜欢或不喜欢什么”。它多愁善感,情绪化。 新皮层:最后进化出来,包括左右脑半球,控制思维、语言、想象力等所有的“高级”能力。 让人遗憾的是,我们大部分的决策都是爬行脑和边缘系统做出的,而新皮层更多负责提供合理性解释罢了。
男人买车从来不承认是因为车模漂亮的缘故,但车商不变的行为却证明其背后的有效性。 我们的情绪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行为经济学家告诉我们,真正诱发人产生行动的更多是诸如恐惧、嫉妒、亏欠等等负面情绪。在这方面的研究理论成果非常多,李叫兽就曾经把这一系列总结为11大痛点,包括:
这些痛点引发受众背后不同的情绪,在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变的目的:让消费者先关注自己生活中有什么不合理。 当我们在品鉴一个广告文案的时候,我们需要留心如果其中那句话让我们去反思我们的生活,甚至产生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对的地方。那么这句话就是想抓住我们的“痛点”。 来看一个例子:
"薯愿"薯片的定位是“非油炸”,目标人群是喜欢吃零食的女性青年,竞争对手其他油炸薯片品牌。但这些都还不足以唤醒目标人群迫切的展开行动。除非你戳中她们的痛点——让他们关注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合理。 这个文案就洞察到目标人群在晚上遇到的一个两难境遇:想吃东西,又怕油炸方便食品不健康。当客户在同样的场景下又陷入两难时,这个广告的文案画面就浮现在眼前。于是,就更容易触发购买行为了。 smart的这个广告不仅应景,还寥寥数字,切中痛点。
回到“雍禾植发”案例,如果我们把目标客户群体设定为“还没有植发的迫切感的脱发者”,竞争对手设定为“没必要植发”的念头的话,我们可以怎样设计一个痛点呢? 也许我们可以把秃顶跟“衰老”挂钩,例如设计类似下图:
结论:第六问,案例没有设计痛点文案。但是我们帮其设计了一套。 最后,可能我们会发现毕竟有很多广告都完全走异样的套路,例如高冷如:
顽皮如:
对于这个问题,虽然有很多理论可以解释。但这里就不啰嗦了,大家只需要记住一句: 不要学别人成功之后做了什么,而是之前。 总 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