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方式给了用户更多选择权,同时也会稀释原操作路径的清晰度,用户很可能会选择其他流程而放弃原行为路径。但是对于目标明确的用户或者过多使用这种方式时,会给用户带来厌烦感。
(金山毒霸卸载流程) 缩短用户路行为径设计方法 相对于延长用户操作路径的设计方法,缩短用户行为路径的设计方法反而是更加常见,毕竟与『缩短』对应的往往是『快捷』『高效』等行为结果。 首先来看2张图:
(用户行为路径) 左图:用户想要对ABCD4个同样属性的内容完成一样的操作P,正常的行为路径是——AP-BP-CP-DP; 右图:用户需要触发某个功能Q,正常的行为路径需要经历E-F-G-H-Q共5个步骤; 这是两种不同的场景,相应的,缩短行为路径的方式也不同。两张图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缩短用户行为路径的对象,即内容层和功能层。 一.内容层缩短用户行为路径的方式 1.对于同类内容执行同操作,缩短用户行为路径的方式很常见,即『批量处理』按钮。 在同一个页面同可以设置批量编辑或者操作入口,触发后用户可以改变独立的功能操作,转变为批量操作,优先选择对象,确认后再选择操作行为。 这种操作相对比较常见,例如购物APP购物车页面的修改、付款流程;通讯录、短信列表页面的操作;咨询内容浏览历史等。
(浏览历史) (短信列表) 批量操作适用范围需要注意: 列表页面:一屏内可以显示更多内容,与批量操作行为相辅相成; 操作逻辑单一:操作行为需要明确且单一,复杂的操作本身就是需要用户消耗注意力去完成的,批量操作会降低行为本身的准确度和功能权重,例如爱奇艺泡泡中的圈主审核逻辑,每一条都需要单独处理,而并没有设计批量操作入口;KEEP的个人动态列表,需要独立完成对应内容的操作。
(KEEP) (爱奇艺泡泡) 2.推荐算法,对相似内容进行聚合化 利用推荐算法逻辑,将用户的高频查看的内容或者相似内容进行推荐,将页面内容进行个性化呈现;或者对相关类型、相同明星等具有相似属性的内容进行聚合推荐,引导用户浏览更多相似内容;这种场景描述相信大家一定很熟悉,在资讯类、视频类产品中经常使用。
(你感兴趣的内容推荐:淘宝、腾讯视频、饿了么、下厨房) 二.功能层缩短用户行为路径的方式 功能逻辑往往都是线性的,每个页面构成了路径的节点,因此不难看出,缩短功能层的行为路径,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消除『节点』。 1.缓存内容,减少操作成本 用户已经输入的内容进行缓存处理,尤其是输入内容较多时,再次触发操作时,用户只需确认即可。这种场景是不是很常见呢?没错,在passport的登录逻辑中经常遇到。
(美拍)(今日头条) 2.系统push和消息气泡 这种缩短路径的方式,实际上是将深层信息显著化呈现在用户面前,从而让用户快速到达目标页面;这种方式更加适用于内容类、对内容的精准传达是核心体验的产品。
(各种消息) 当有新的内容时,需要快速将内容push给用户,让用户可以直接调起内容详情页,而不是需要一层层点开页面来查找; APP内的消息起泡也是如此。例如视频播放中的『随视购』功能,在视频流中插入对应的购物入口,当视频播放内容中出现用户感兴趣商品时,消息起泡能够实时出现,引导用户点击购买。
(视频播放时的随视购入口) 3.功能互动入口常驻,提升入口曝光量 将核心功能在页面内常驻,能够让用户需要是快速触达,触发用户操作的『爽点』。常见的案例是社区类产品中的发布入口,一般都会在页面底部常驻;
(百度贴吧)(内涵段子) (爱奇艺泡泡圈) 尽管社区类产品应用这种功能常驻方式比较普遍,但是同质化比较严重,亮点较少,而设计相对巧妙的则是支付宝的扫码付款功能,如下图。
(支付宝首页上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