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利完成了约90亿美元收购梅赛德斯-奔驰母公司戴姆勒近10%的股份,成为戴姆勒最大股东。从沼泽地走出来的吉利毅然成为了可以撼动全球汽车市场的大象。 【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北京)】2月24日报道(文/饶翔宇) 在汽车圈里,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有一个众人皆知的称号,“汽车狂人”。在汽车制造还被国企垄断的年代里,李书福面对无数质疑,坚持要自己造汽车,并凭借着“汽车没什么了不起的,就是四个轮子加上两张沙发”的言论在汽车界打响了名号。 随后,李书福更是将“狂”发挥到了极致。从收购英国锰铜集团的“牛刀小试”,到之后收购瑞典沃尔沃乘用车业务的100%股权的“以蛇吞象”,再到去年收购宝腾汽车及豪华跑车品牌路特斯,一路走来的吉利多数时候像是一路狂奔的狼群,领头的便是李书福。 jin报道称,德国汽车制造商戴姆勒在周五的一份监管申报文件中表示,吉利持有其9.69%的股份,股份价值约90亿美元。据知情人士透露,本周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将前往德国,开始与戴姆勒谈判。 至此,从沼泽地走出来的吉利毅然成为了可以撼动全球汽车市场的大象。 沼泽地里开始的造车梦 李书福1963年出生在浙江南部的台州市,紧邻着温州,有人认为当地人天生骨子里就有冒险的基因。 在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李书福凭借着自己敏锐的嗅觉和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尝试了如照相、冰箱、铝塑板制造、踏板摩托等多个行业,并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早期的原始积累,成为了90年代末最早富起来的一批人。不过,由于之前的行业格局太小,竞争壁垒也比较低,李书福不愿再在这个小池子里玩耍,要耍就得去大海里去乘风破浪。于是,他在摩托车行业生意正火爆的时候,毅然选择了汽车行业。
早期的吉利汽车生产车间 “2000年我第一次见到李书福,当时一起做《对话》节目。当时李书福说他要在中国造汽车,引起了全场观众的不屑,现场观众对他并不信任。因为他原来只是卖摩托车的,还是一家民营企业,在中国有那么多大企业在搞汽车。李书福坚定地说我就是要造汽车,后来李书福得了一个外号’汽车狂人’。”李书福多年的好友,也是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代表人物柳传志曾这样说到过当时人们对于李书福造车一事的看法。 不过,李书福并没有理会旁人的眼光,反而生硬的回了一句“汽车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上两张沙发。”显然,李书福是开始认真了。 1997年前后,单是浙江和江苏两省就有8家以上的民营企业提出了造车战略。“别人造车,都给自己留后路,在不放弃原来产业的基础上,把造车当作一个“大诱饵”,希望以此获得政府的支持、银行的青睐。只有李书福最“疯”、最“傻”,一说造车,他心无旁骛地把身家性命都赌了上去。”吴晓波曾这样评价李书福造车,“李书福把所有鸡蛋都放在’造汽车’这个篮子里的时候,他就不再是普通的生意人,是在学习做一个企业家了。” 不过,鸡蛋是鸡蛋,篮子愿不愿意接纳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事实上,人们之所以认为李书福造车不靠谱,是因为上个世纪80年的汽车产业是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汽车的骨干企业,如中国一汽集团公司(一汽)、第二汽车制造厂(二汽)、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重汽)、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南汽)、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都归属于国家。另外,中国在1994年还发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规定企业需要取得“许可证”,才能生产并销售这些汽车产品,没有这张“许可证”,就是见不得光的“黑户”。 为了能打开局面,就必须要拿到这张许可证。于是,李书福先找到当地经委,得到的答复是不可能。李书福不死心,决定一级级往上找支持,一直找到省机械工业厅。在忐忑不安中,厅长给了他一句话:“你研究研究,那是你的事情,这个你去研究吧,和我们是没有关系的。”可在李书福这里的理解是,许可证虽然没有拿到,但是政府领导没有明确反对嘛,这个事可以继续干。于是,李书福就开始找地建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