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3岁在北大读研时开始做家教,一节课挣70块,此后一发不可收拾,7年就登上了纽交所,38岁更是做到1300亿市值。他就是好未来的创始人张邦鑫。 地位可以卑微,灵魂必须高贵 1980年,张邦鑫出生于江苏扬中。父母都是农民,半辈子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吃饱饭。 为此,他的父亲做过加工馄饨皮等十多种小买卖,遗憾的是都失败了。 所以,少年的张邦鑫没有玩具、没有零食、没有新衣服,有的只是一条穿了四五年的补丁裤。 那种苦难日子带给他的是无穷无尽的自卑,那是农村孩子根深蒂固的自卑。 但是,自卑的尽头是自强。 因为自强,张邦鑫从来不和同学比吃穿。6岁之前,最感兴趣的是《三国演义》的连环画。上学后,一本《小学数学习题集》被他倒背如流,经常几分钟就能解出鸡兔同笼的奥数题。 此后,初中,高中,张邦鑫数学成绩一路领先,并多次参加省、市奥数比赛,获得过100多个大大小小的奖项。 因为自强,1997年张邦鑫即便考入川大生命科学学院,还是不满足。 整个大学四年,他根本无暇游览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历史古迹,也无暇顾及身边的成都美女,而整天泡在图书馆。 当2001年“红楼”西侧的梧桐树再次变绿的时候,张邦鑫也实现了自己的夙愿,“考入北大,硕博连读。” 因为自强,到了北京后,张邦鑫就不再跟家里要钱,“想要,家里再也拿不出。”所以研一,他就开始了自力更生。 小试牛刀 刚开始,帮人做问卷调查、发小广告。往往辛苦忙乎一个月,勉强赚到100元,而一旦遇上无良老板,就是白忙乎。再后来,张邦鑫就尝试做家教。 这时候,“北大研究生”的牌子就值了钱,很快就有家长找上门来。而且,张邦鑫记忆力极好,“初中、高中数理化的内容全在脑海里。”所以,教过的家长及学生反映都不错。 于是,2002年他干脆在网上搞了个数学论坛,把自己的教学心得放上去。没有想到,不出3个月,论坛就火了。 整个研一,张邦鑫没睡过一个完整觉,“白天要做六、七份家教,晚上还要维护网站。” 那一年,他瘦了12斤,换来了人生的第一个1万块。 匪夷所思的2003年 2003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把首都人民的生活节奏打乱了,包括张邦鑫。 从2月底开始,他的绝大多数家教课都停了,“因为大伙都害怕传染上SARS。”唯独一个部队大院的六年级小学生死活不肯停。 其实,那孩子是他所教七八个孩子中最不开窍的一个,尤其是数学成绩一直在60多分徘徊,张邦鑫自己也觉得很失败。 但是,哪有把送上门的财神爷推走的,他只好硬着头皮教。 也不知道是张邦鑫放松了,还是那孩子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反正那孩子复课以后就接连考了3次100分,把孩子的父母、班主任都惊住了。 那位母亲遂一口气给张邦鑫介绍了3个六年级的学生。 正是那个孩子的经历给了张邦鑫一个启示,“孩子的智商差不到哪里,只是开化早晚而已。” 所以,他一改以前的题海战术,主要以思维启发为主,“每一个知识点点到为止,主要让学生自己领悟。” 3个月后,4个学生有3个考上了区重点,那个部队大院的孩子更是考上了北京四中。张邦鑫信心大增,“家教大有干头!” 于是,2003年8月28日,张邦鑫在知春路22号,租了一间12平米的办公室,连同一张旧沙发、一台二手电脑、一个破柜子,开始了“学而思”的创业生涯。 创新,创新,再创新 尽管新东方的俞老师是张邦鑫的北大师兄,又是老乡,但是,张邦鑫却决定不盲目跟风,“中国不需要第二个新东方。”他要做新东方没有做过的事。 第一个是培优。在中国人的传统概念里,补习班就是给差生开小灶,补不足。 当时,北京的10多家教育机构都是这么做的。“必须另辟蹊径,”张邦鑫决定做培优,最先开设的是他最擅长的数学。 不过,你想啊,教学环境不好,又没有名牌教师,有哪个家长愿意把孩子送来做试验品呢? 所以,张邦鑫只好天天拿着宣传单到学校门口挨个发,“免费试听,不满意不要钱。”晚上则在论坛上刷帖子,灌水。 “当时还下了一场很大的雪,担心一个人都不来。”没有想到一下子来了20多个家长,尤其是那个部队大院孩子的母亲又给介绍了11个。 (责任编辑:admin) |